
一、
在古代和旧社会,因为社会体制的畸形压迫,法制的不健全,科技水平的不发达,战乱,疾病,政乱,灾害等等等因素。
造成本质善良勤奋的人们,受到与其自身努力和实力完全不公平的待遇,所以有了仇恨,有了痛苦,有了冤屈,生死并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生命没有什么保障。
所以,当时的佛教,主要是吸收了那些充满怨气苦大仇深,或者离孤之人作为修佛的出家人。对出家人提倡的省己,持戒,静心,换做现代科学来说,就是用精神疗法治疗他们受创的精神和心智,不至于偏激的去报复社会,危害社会。
悟道,修道的这些人,再去弘扬佛法,平息和化解世人情绪和精神上的痛苦,达到安详。
出家之人,弘扬佛法,精进佛法,使用比较容易让世人接受和认可的方式,平息和化解世人情绪和精神上的痛苦,达到安详,这是他们的目标。
至于世人去修佛,是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人,同样因为很多无法控制的际遇,精神上存在着巨大的痛苦;也有的因为先天体质,精神和情绪容易波动,他们需要佛法给自己带来平静和安宁的心智。
这些人中还有一部分人,因为迷惑迷茫,因为生存的竞争和压力,使得他们选择使用修佛而做为逃避压力的借口。
二、
我们谁能看破红尘?其实,古往今来,有几个人真正看破了红尘?所谓看破,不过是对失败的暂时逃避;在生意场中经历了大起大落,再也无力去维持经营,于是便以为看淡了财富;在情感的纠葛中受到了巨大的创伤,便以为看透人情,从此离群索居,冷漠自持……何谓红尘?旧的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态度。现也指受挫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这世上的人大多数说看破红尘的,正因为参不透,看不穿,才有种种类类的烦恼。“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的至理如此深,表面看来,却令人根本无法察觉到这是看破红尘者的心态;而恰恰是这样的人,正是对人生有着最深刻洞察的大智慧者。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于这个世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要学着去适应这个世界的。抱怨和牢骚只是弱者的表现。如果是别人的错误就去原谅,如果是自己的错误就积极去改正,如果已经造成了结果就要去接受……人生不过是浩淼宇宙中一个稍纵即逝的过程,你我仅仅是天际的那一抹浮云,淡淡而来,款款而去。浮云一生不在于获得什么,而在于经历什么~~
自然本无情义,只是基因的生存策略才导演了一出出悲喜剧——我们注定无法看破红尘!
三、
感性和理性是无法分开的。感性给生命带来光彩(包括巨大的欢乐和痛苦),而理性却是使人正常活在世上的必需。没有了感性的体验,生命是多么晦暗无光啊,可是没有理性,人甚至无法生存。那么说说有关爱情与婚姻的话题,爱情应该是属于感性的范畴,因为它纯粹来自于感觉,世上不存在出自“理性”的爱情,那么在此之后呢?爱情的感觉如此美妙,以至于人人都想一生拥有,类似于每见得风景如画,总不免让人驻足久留,且不说人在风景区长住的可能性近乎为零,而且就算能长住,住久了,也就不那么如画了,可见感性的东西无法单靠感性来维持,必需有理性的东西加入,比如责任、忍耐、付出,只有注入了理性的爱情,才有了长久生存的空间,才可能持久(当然,也并不意味着能永久)。那么婚姻呢?从婚姻的存在形式来说,该是纯粹理性的东西,而且还签了个契约合同为凭,可是,如果一份婚姻中只靠了理性(履行契约)来维系,那么这样的婚姻也太可怖了!
在本质理性的婚姻中注入感性,虽不敢说就此长保爱情,至少可以让婚姻充满温情。


图片来自月光海岸的博客,感谢原创者。
歌词
我打算在黄昏的时候出发
搭一辆车去远方
今晚那儿有我友人的盛宴
我急忙穿好衣服推门而出
迎面扑来的是街上闷热的欲望我轻轻一跃跳进人的河里
外面下起了小雨 雨滴轻飘飘地像我年轻的岁月
我脸上蒙着雨水 就像蒙着幸福
我心里什么都没有 就像没有痛苦
这个世界什么都有 就像每个人都拥有
继续走 继续失去
在我没有意识到的青春
喜欢汪峰的歌,桑仓、沉淀、历练,这是歌曲的魂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