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一开始我看到好多人分享的所谓仓央嘉措的情诗的时候,也是被打动的。然而这震撼并非来自于诗本身的文学水平、意境有多高,大部分是因为仓央嘉措活佛的身份头衔,和夹在凡尘之爱和佛教教条之间的那种无奈之感,那种爱的无力,我是被这些所震撼和打动的。当然也有人是捧着安妮宝贝的小说怀着对西藏的向往,读着这些被冠名了“仓央嘉措情诗”的现代诗歌,相信大多数人也是如此吧。
是因为我是学中文的关系,对诗歌这个东西有些想要刨根问底的执着,我始终觉得这些诗歌太像现代诗歌,不管是体式还是内容或者是韵尾、平仄,都像是一个现代二流作家的作品,甚至有些可以模仿戴望舒、半农、甚至是后期的顾城的感觉。因考虑到可能这位活佛写的应该是藏文,大概是哪位作家给翻译成汉文,再按照现在的阅读习惯和诗歌的流行改变了一些活佛的诗歌,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位翻译的人的造诣应该很深,在藏文和汉文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于是很想知道翻译者是谁。
随便百度了一首网上传的很凶的《那一年那一日那一刻》,就是“那一世,转山转水转拂塔,不为修来世只为再途中与你相见”那首,才发现根本就非仓央嘉措的诗歌,是后人仿作了著名的音乐家何训田先生的作品,之所以会被认为是仓央嘉措所作是《读者》2007
年20期转载此歌词时未经核实,署名仓央嘉措。所以既不是何训田抄袭仓央嘉措,也不是后人整理仓央嘉措的诗歌时无意中收录了这一首。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何训田先生的原作和这首被认为是仓央嘉措的诗歌有出入,大家可以对照被冠名为仓央嘉措的那首诗和何训田先生的歌曲《信徒》,的确不是一摸一样,只是内容和文字有很大雷同,有人也许会狡辩是何训田受到了仓央嘉措的启发而作的,后面我会把仓央嘉措的所有的62首诗歌发出来,大家自己找找哪一首像是这首那一年那一日没有,即使是翻译的人的水平不一样,也不可能差的那么多的。
网上传的最凶的,一开始我也曾被打动的是那首《见与不见》,据说是仅次于《那一年》仓央嘉措最感人的诗。有一天我在地摊上看到一本书,名为《疑似风月》,作者叫扎西拉姆多多,是个女生,里面有首诗叫《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居然跟《见与不见》一摸一样,我很震惊,觉得是抄袭和学术作假,就开始搜索了一下,发现扎西拉姆多多才是原作者,《见与不见》作者为仓央嘉措是《读者》误传,登于《读者》2008年20期,署名仓央嘉措。讹传为仓央嘉措所做,并非出自作者本意。在扎西拉姆多多的博客上,这篇文章出现在07年5月份,并且收录在07年出版的个人诗集《疑似风月》中。所以扎西拉姆多多作品早于读者署名为仓央嘉措出版。
《我问佛》,又一首被《读者》安放在了仓央嘉措的名下的情歌,于2009年登于《读者》第一期。也许很多人跟我搅毛,觉得也许是读者杂志收录的全,那我就没话说了,1930年于道泉先生收录的仓央嘉措的诗歌时最全的,也就62首,解放后有传是仓央嘉措的诗歌总共也不超过百首,其中都没有以上提到的两首诗。读者杂志在2009年是什么人证实了这两首是仓央嘉措所做的呢?且《读者》杂志喜欢附庸风雅未经证实就随便扣个帽子在某个很火的作家头上也不是第一次了,比如当年很火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读者杂志也是误传的推手。(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并非泰戈尔的作品。)
很多人可能要问我,还有呢还有呢,还有哪些不是仓央嘉措的,哪些是仓央嘉措写的,好吧我直截了当的告诉你,你们以为的那些情诗,没有一首是仓央嘉措的,究竟原作者到底是谁我无法一一考证,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们,一直到1980年为止出版社出过的所有的仓央嘉措的作品集都没有那些诗,难道仓央嘉措穿越了,从古代来到了1980年以后然后拼命写现代诗发表吗?
所以别再假小资假文化假佛学的转来转去转仓央嘉措了,你们要误读仓央嘉措到什么时候?有时候我手机上校内,看到有些人一本正经地还感叹这位圣僧的情爱和佛理,讨论他眼中的轮回啊爱情啊什么的我真想笑,可惜手机上回复那些人也不方便,有时候还有人跟我说别太较真了,我不想较真,可是著作权法颁布了都没人遵照的么,只要觉得美的就套上去,那和思密达非说孔子是他们的没区别。今天我写了这个文章,希望那些曾经转过仓央嘉措情诗的人都看看,也考证考证,别再以讹传讹了。
如果什么都只要是感觉美的或者觉得套上了什么的帽子就显得更美了因此就该套那个帽子,这样的人,你们相信李一真的是神仙么?你们相信张悟本的吃绿豆红薯就长命么?
文字来自网络,略有删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