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点评三大贺岁片

(2011-01-05 14:11:11)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摘转载

    一、赵氏孤儿

    王安忆:“他是一个贪婪的人,他要的东西太多了。我不知道他让电影承担这样重大的负荷对头不对头,但我预感到他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像陈凯歌这样思想和情感太多的人,迷上电影,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点评三大贺岁片


    陈导毕竟是有“贵族”气质的,栽倒在“馒头故事”(无极)后,掸掸灰尘,又重新来过。赵氏孤儿,出于左传,名于司马迁的改编,一代代的戏剧加以传唱,直至元代形成了现代的故事版本。而陈版《赵氏孤儿》的核心主旨是塑造了程婴(葛优饰)这样一个严重有悖传统中国宗法伦理规范,弃亲生子不顾,将他人孩子抚育成人的平民悲情英雄角色(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如拍摄革命烈士般的慢镜仰拍程婴缓缓倒地)。就这一核心题旨的意图表达来说,算是将将及格,观众确实能对程婴的平民英雄形象产生一定的认同感。但论影片的整体成绩,瑕疵比比皆是。最大的败笔在于,剧情方面的头重脚轻与不成体统的混搭风格。

    有人说陈导这部戏的剧情比无极要有进步。废话这本来就是个历史故事。他可能再编不好么?看完影片,我发现不是可能,的确没编好。真实的故事要比他瞎编的精彩很多。

    其实《赵氏孤儿》如果可以巧妙地改弦更张,未尝不可以处理成一出上佳的悲喜剧。据说电影前半部的搜孤救孤是由高璇与任宝茹编剧,后因与陈凯歌意见分歧,二人退出《赵氏孤儿》创作。高与任的后半部是:程婴利用赵孤接近屠岸贾,几次杀之未遂,于是决计利用赵孤复仇,当前史批露,赵孤于情无法下手,于理必须杀屠,程婴目睹赵孤纠结,遂觉自己逼少年杀人之残忍,在复仇箭在弦上一刻,少年崩溃手软,程婴为护赵孤,以身殒命。
  感觉这个结局才是与惊心动魄的上半部一脉相承的。陈凯歌弃而不用,就此错过了一个拍出五星或近五星电影的机会,真可惜。
    点评陈凯歌:什么时候陈凯歌可以放下他的半吊子哲学思考和止不住的人文关怀,不再揽编剧的活儿,或许《霸王别姬》还有得超越。

    二、让子弹飞

   姜文说:“让子弹飞一会儿”。子弹中的火药藏在喜剧和商业的外壳之下,躲过了官府的剪刀手。

点评三大贺岁片


    姜文,别看他外表粗犷,这人其实脑瓜子很会转,怪不得他父母给他起名为“文”。
   《让子弹飞》最重要的一段对话发生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在这个图穷匕见亮出底牌的时刻,张麻子问黄四郎“你说是钱对我重要,还是你对我重要?”这个问题之所以要紧,是因为,它其实是在问,“你知道我是谁吗?”而两个选择代表了两种身份:第一种身份是土匪,只图钱财,不问是非,这样的人,一定会认为钱更重要;第二种身份是造反者,造反者比土匪更有野心,试图推翻当权者,取而代之,这样的人一定会认为推翻当权者比掠夺钱财更为重要。在黄四郎的眼里,张麻子并不是简单的土匪,所以,他回答说“我”。然而,张麻子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你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这个答案击溃了黄四郎最后的一点矜持,因为这个答案的背后,是一个他从来没有料到过的身份——革命者。
     毛泽东是姜文最崇拜的人。姜文曾在他的临时寓所的写字台上、洗脸间、床头,所有可以放书的地方,大都放着与“毛”字沾边的书:有《毛泽东选集》,有研究毛泽东的书籍,还有毛泽东喜爱的书《容斋随笔》。姜文说,守着这样一个伟人,这么大的一个世界,这么多风风雨雨,比看“三国”要精彩得多。

    对于马克思而言,革命的目的就是消除了私有制和国家之后的自由,而不是贫穷和下跪的自由,用张麻子的话来说,就是“站着,还把钱挣了”的自由。当鹅城新县长马邦德宣布他给鹅城带来三样东西,“平等,平等,还他妈是平等”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一个土匪,而是一个宣布“鹅城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革命者。  
  只要贫穷和等级制依然存在,革命就永无止息。然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革命之后,应当是世俗生活的开始,而不是继续革命,更不是永远革命。

   《让子弹飞》的政治隐喻很多,比如影片刚开始的马拉火车就是在暗讽我们当今的国家制度虽然坐上了西洋人的经济火车,走在市场经济的铁轨上,可是实际上跟以前的马车并没有本质区别。再比如:张麻子“你觉得对我来说是你重要还是钱重要”就是这一段,张麻子把黄四郎和钱搁在了一起对比。这个答案很明显了,什么能跟钱搁在一起呢?就是权。所以,黄四郎,在电影里象征的就是权力,是通过权力得到利益的既得利益者。当然干脆可以说白了就是权力机构。然后姜文说“你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就是权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你们这些掌权者,这个社会上没有绝对的权力,这点对我很重要。这样的隐喻在影片中有不少,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姜文电影的霸气和狂躁气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个中国导演能拍出来。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觉得《让子弹飞》的节奏太差了,都不像是姜文的电影了,在这点上姜文的另一部电影《鬼子来了》做的要好多了,只是《鬼子来了》被禁了。

    点评姜文:不很黄,却很暴力!

    三、非诚勿扰2

   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

 

点评三大贺岁片


    人们或许还记得《非诚勿扰》在2008年那个金融危机袭来,全球和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前景扑朔迷离的时刻,这部电影却给予了我们一种乐观的、向前的力量,通过温情而幽默的故事给予了我们真实的激励和鼓舞。当年许多人对于未来充满了忧虑和不安的时刻,冯小刚却赋予了我们一种乐观的情绪,一种对于中国未来的信心。不同的是,这部新的《非诚勿扰2》却在延续上一部的前提之下,有了微妙而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其实多少溢出了冯氏喜剧的传统的温情与幽默统一的模式,让我们的期待和这部电影的故事形成了反差。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上一部的延伸和发展,而是它的转变。以秦奋和笑笑为中心的故事由于有了关于孙红雷扮演的李香山的部分而发生了转变。这里出现了一种忧郁的调子,一种在幽默中的反讽意味,在这当然和王朔的加入编剧有关。王朔重出江湖,作为编剧参与这部电影,当然就带着他所独具的风格,而这部电影也时时可以看出王朔式的敏锐和尖刻超出了冯氏喜剧的特定的模式,这里随处可见王朔式的玩笑和洞察。

    为什么韩剧总在两人排除万难终成眷属后戛然而止,你侬我侬的日子不是观众不想看,是导演拍不出。拍痛苦容易,拍幸福难。幸福这个词太大了,看不见摸不着,你一定知道自己痛不痛苦,但你不一定知道自己幸不幸福。所以李香山最后对芒果说,我想过了,我们那几年,其实是幸福。
  《非诚勿扰2》在网上的评价不是很高,几乎找不到好评。但是我却并不觉得此片有多烂,影片后半部有煽情的成分,但影片中李香山所说的“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也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什么叫中年危机啊,就是意识到自己青春不再,害怕被人抛弃遗忘,对仪式充满了兴趣,对人生开始归纳总结。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其实并非演给80、90后人群看的,因为他们还没走到那里,不会体会一些人生的感悟。近几年北京的离婚率已经很高,爱情是否真实,婚姻是否长久真的没那么重要了。中国人,特别是大城市生活的中国人正在经历一场情感变革,对于爱情,对于生死的茫然是未来我们要面对的。王朔和冯小刚这一代人直面自己的生命的陈述放入了电影,是对中国电影的一种探索。中国电影缺失了太多东西,人生是什么?从来没有人揪出来聊过,老冯聊了,或许是个开始……

    点评冯小刚:剧本是好剧本,只是电影铜臭味太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