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蓑烟雨任平生

(2010-07-31 14:25:21)
分类: 社会杂谈

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一直很喜欢苏轼的词。我认为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或豪迈姿肆,或旷达闲适,或清丽秀美,或奇幻精警,或平淡自然,或野性放纵,或高风绝尘……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如万斛湖水,不择地而出”,而且“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所以他的词是随物赋形,不可知也。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2000年,法国《世界报》在评选公元1001年至2000年世界级杰出人物的活动中,共评出了12名杰出人物,称为“千年英雄”,苏轼是唯一一名入选的中国人!
    历来评论苏轼的文章很多,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我认为是其中最优秀的之一。对于余秋雨,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无论余秋雨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不应否认这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

    苏轼一生中曾经历过两次重大的宦海风波,一次是他45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至黄州,另一次是59岁被贬往广东惠州,三年后又被贬往海南儋州。其中,“乌台诗案”事件最为著名,也最为凶险。险遭不测的苏东坡在这一事件当中,心路历程也是颇为曲折。
    苏东坡突围,赞叹的是他终究是突围了,感慨的是突围这个孤独的有些漫长的过程,嗟叹的是这个围。
    围,来自官场,一些污水一个陷害,却在一群人的漠视甚至是故意中,苏东坡进了监狱,被押送的过程中,没有人知道这就是苏东坡,犹记得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不是漠视,只是无知,却更让人嗤笑。侥幸,他活了下来,被贬谪黄州,他终究只是个凡人,人生如此起起落落,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是否有时候太风芒毕露了,于是,这围,实际上是他的心境,说起来,云淡风轻很简单,说起来,一笑而过也很简单,只是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一个人,来到黄州,甚至连住的地方也仅是破庙,对于一个之前那么狂放的词人来说,这岂止是侮辱,是个笑话,或许,他自己都觉得有些可笑,悲凉的孤独的可笑。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卜算子》写于他被贬于黄州那段时间,淡淡的寂寞清瑟,更是说不清的孤独萧瑟,如余秋雨先生所说,这是一份难言的孤独。孤独在人生的定位,是成就一个人,成就一个独立、完整个人的必要条件。很多人活得并不完整,很多人活在他人的影子、社会习俗、流行文化之下,活得相当模糊。他可能有一个身体、一个姓名或一个戶口,他具备了社会学中所讲的一个人的条件。但是从精神上、从心灵上来讲,相当多人并不是一个很清楚的、独立的个人,就这样糊糊涂涂过了一生。

    苏轼在这里把他的人格精神凝铸成一个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孤鸿,通过孤鸿那孤高圣洁、朦胧神秘、惶惑不安的写照,表现出他有所眷恋和期待,有所失望和怨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被外界理解和同情的心境和精神状态。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苏东坡突围》)
    然而终究他还是突围了,不然,他也就不是苏东坡,我们无法得知他如何走过,又或许,这本身就是一念间的事,想通了,一切就顺了。余秋雨先生的这篇文章对于他的心里描写很贴切,这是他的揣摩,隔着几千年,透着两个人,却让我觉得感动,不再仅仅是豪放大气,这里,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也会有害怕,有担心,不是胆小,是有些事他开始考虑,开始懂得收敛,不是退缩,而是,他的人生开始慢慢收放自如。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苏东坡突围》)
    嗟叹这围,因为它源自太多人,源自太多是非,一个如此的人却被推到这样的风口浪尖,不想说愤怒,因为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错,某几个人的错,只是悲哀;然而却也要感谢这围,在不断自醒和剖析中,走出来一个更加成熟的苏东坡。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苏东坡突围》) 
    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在黄州期间,其心态经历了孤寂、淡泊、旷达的历程,并以旷达为主旋律,使心灵得到净化。而支配苏东坡这种心态的精神支柱是道、释、儒三家,并以道、释为主。在儒释道中,苏轼为自己找到精神安息之所,于精神家园中徜徉,他可以“忘我兼忘世”。这正是许多现代人与东坡的心灵契合点。他们时而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时而“倚杖听江声”,随缘自足。命运多舛,苏作慰藉与滋润着人生;心灵忧苦,东坡安顿和抚慰着灵魂。人生历练,使苏轼的诗文具有了丰富人生经验、提高人生境界的意义,于是东坡的人格日趋完美,生命走向了圆满。苏轼对后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决不仅限于美学范畴,因为美学趣味的一致,最终还要归依到思想的认同和心灵的契合,少了这二者中的任何一位,苏轼就构不成“苏轼的意义”,中国文化史上也就不会出现苏东坡这样一个独特的人文现象。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一大转折。苏轼一生的政治悲剧就是从“乌台诗案”开始。但他的文学创作全面走入豁然开朗的境界也是在经历乌台诗案之后,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使得众多名篇杰作跨越时空,流传千古。

   “一蓑烟雨任平生”

    有过风雨,有过泥泞,也曾狂傲,也曾难耐,却终究走过,人生之路上,携一蓑烟雨,过,便有所得。

 

一蓑烟雨任平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