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886.cn/4L@D/88773881/88773881_53398.jpg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李商隐滞留巴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寄给北方的妻子(一说是友人),倾诉了思乡的情怀。
你问我归来的日期,还没有确定呢。首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回答远方的询问,细品之下,内涵却很丰富,故乡亲人的殷切期盼,自己羁绊异乡的无可奈何,归期未定的抑郁惆怅都融合在这一问一答之中。两个“期”字,一为妻问,一为己答,不觉得累赘,倒显得自然巧妙。
次句写自己置身之地的自然环境。巴渝地区多夜雨,巴山夜雨是重庆秋季独特的景观,常常白天晴空万里,夜晚淅沥小雨如期而至。万籁俱寂时飘舞在巴山夜空的细雨,触动了无数多愁善感的心灵,也唤起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的愁绪。李商隐抓住了当地景物的特点,以细细密密的秋雨涨满秋天的池塘给人的感受,来抒发羁旅的凄清孤寂。一二句之间好像没什么联系,其实不然,它们表现的情绪是一致的,只是诗人有意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过渡关系。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坐在西窗之下共剪烛花?那时再来谈论今晚的巴山夜雨。诗中又出现了“巴山夜雨”,只是此巴山夜雨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未来相逢时谈论的话题。诗人以想象中美好的场景来突现今日思念之苦,构思奇巧,妙趣横生。小小一七绝中“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一写实景,一虚拟情怀,技法之妙,难以企及。
诗人的思绪在现实-想象-想象中的现实之间流动,回环往复,曲折缠绵,颇似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全诗语言朴素而简练,以白描的手法叙事、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叙事相间,跌宕有致;意境的打造自然而优美,“巴山夜雨”融合了山的旷远、夜的宁静、雨的缠绵和悠悠的相思味,实乃清新隽永,别有风情,令人回味无穷。
在古代诗歌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李商隐的诗。当年李商隐曾经被时人与温庭筠并列,而一千年以后李商隐的价值才被世人更多的理解。意境、抽象、朦胧、迷幻……现代的艺术家梦寐以求的艺术效果早在中国的晚唐已被一个叫做李商隐的伟大诗人开拓出无比广大的天空。有人说李商隐的诗隐晦,其实很多事情根本不需要太清楚,但是他所表达的情感却很清晰的引起了我们心灵的共鸣。况且我这人向来不喜"朴实"的诗歌,他的清丽朦胧的词句让我读来口齿噙香,那种感觉很奇妙,隔了不知多少宇宙洪荒,我仍能感受到这个奇男子的细密心思。
每一次读李商隐的诗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我还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也许,他的诗会陪在我枕边一辈子……
http://w.886.cn/4L@D/88773882/88773882_1414.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