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886.cn/4L@D/75260955/75260955_25529.jpg
影片《廊桥遗梦》是根据沃勒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这是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在一九九五年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十部影片之一。它的上演曾轰动一时,得到了多数中年观众的共鸣,它揭示了中年人的伦理价值取向与情感平衡观念,是一部内涵深刻的社会伦理片。
这部影片的大概情节是:1965年的一天,农夫理查德带着一对儿女卡洛琳和迈克去了集市参加农业博览会,妻子弗朗西斯卡独自留在家中,她有了4天完全属于自己的时光。罗伯特"金凯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他终日驾着一辆旧车浪迹天涯,他来到了弗朗西斯卡所住的乡村要拍摄爱荷华州麦迪逊郡的遮篷桥即廊桥,他请弗朗西斯卡带路,于是,他们相识了。在闲聊中,两人互相讲起了自己的婚姻和家庭:罗伯特与前妻离异,而弗朗西斯卡伴着丈夫和一儿一女过着单调而清寂的乡村生活,缺乏激情,整日浑浑噩噩……两颗寂寞的心仿佛找到了依靠,他们在弗朗西斯卡的家中共进晚餐,在轻柔的音乐舞曲中,他们情不自禁地相拥共舞,最后一起走进了卧室……在这短暂的四天中,他们度过了一段让情爱熊熊燃烧的四天。但是,当四天蜜月时间就要过去时,种种问题接踵而至.弗朗西斯卡是该留下继续自己原先枯燥无味的生活,还是跟随爱人远走他乡,什么都不管?弗朗西斯卡为了不伤害丈夫和孩子,宁愿永失所爱,一个人留在了没有一点激情的生活里;罗伯特本来可以要求心上人伴其远走天涯,但他认为“爱就是尊重”,从此一个人独自漂泊,并以抑郁而终结束了生命的乐章。罗伯特走后,弗朗西斯卡把这段爱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从未对任何人说过。1989年,弗朗西斯卡也在沉默中死去,死前她把自己这段故事写进日记里,让子女传读,并要求生前的躯体属于前夫,希望死后自己属于真心的爱人-罗伯特.金凯。
《廊桥遗梦》的确是一部令人激动也让人思考的影片,它包含着某种严肃的含义。由这部影片,我们可以将思路扩展到整个人类的婚姻状况。对于在传统教育下长大的中年人来说,虽不必去遵循“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来源于“三字经”时代的婚姻原则,却也不会如今天的年轻人看婚姻与感情与性那般随意。知道了时代在发展人的感情也会随时代而变化,“不到最后的关头决不轻言战斗”。当感情不再,婚姻只依附于那张红红的证件而存在,对于这貌合神离的夫妻来说,存在的算不算是儿戏呢?一个结婚多年又有了孩子的女人,为什么会对似乎来自天涯的、陌生而流浪般的男人产生如此强烈的情感?难道她和丈夫这么多年的耳嘶鬓磨却敌不上一个意外而美丽的邂逅相遇?这是不是一种背叛?假如是背叛,为什么这部盛极一时的电影要去宣扬它?假如不是背叛,那哪个男人会去允许自己的女人这样浪漫一回呢?尽管每一位男士自己都想这么浪漫一番。其实很多已婚男女,可能都经历过这样一种危情时刻,当男人动着最激动人心的心事的时候,其实女人也同样会动着她们最想动的心事。在我看来,这其实也不能算是天大的罪过,只是在寻求一种额外的补偿和浪漫而已,是人类在厌倦了现实生活压抑以后所生成的一种原始的天性,这种原始的天性是人类共通的。只是有些人对这原始的天性使用的好一些,恰当一些,而有些人使用的过度一些,放纵了一些。但我认为,两者并没有道德意义上的太实质差别。就好比吃饭,有些人可能吃得过饱,有些人却吃的得当而已。试想一下钱钟书的围城思想为什么会那么的深入人心,想进去的人和想出来的人又是那么的不亦乐乎,原来完全是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悟出的感受,说到底是厌倦了现状。有时我就在想,既然人类普遍都被这种思想压抑,为什么就找不到一种很好的办法和途径来解决呢?是不是人类的美德就必须让人受这些压抑才能成立?可美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我们的思维往往有一种定式,按照以前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然后用这种旧的思维模式得出的结论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封建社会时代,对于那些违背父母意愿而自由恋爱的善男信女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就会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也就是不道德的,不光要受谴责,而且还要受惩罚。在封建社会这种道德标准的重压下,又有多少人在那个时代会旗帜鲜明的对这种所谓的封建道德进行挑战?绝大多数的人还不沿袭着父母之约的这种传统的婚姻观。因为他们就认为婚姻本就该是这样的,这是上天安排的,是不容许改变的。自由恋爱也许对于他们内心的深处或许有一丝的幻想,但他们绝对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就是封建社会的美德。可如今呢,我们还会谴责这种人人都接受的自由恋爱吗?我们还会继续接受父母之约的婚姻吗?当然不会的。一种事物,一种观念一旦被我们这个社会所普遍认可,那么,美丑的界定就会固定,至少阶段性如此。时代变化了,美德标准也就会随之而改变。
只是我的思想也常常好像是在放风筝,如果放得远了,就必须要往回收,就好像一个男人或者女人,也许偶尔要去浪漫一番一样,不管浪漫的如何的遥远,但总有一根线绳始终拽着你,让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的肉体有着落叶归根一样的结局。但人的思想的根、情感的根又在何处呢?我没有答案。也许,人的肉身可以找一所固定的房子栖息下来,蜗居着延续者生命和血脉,而思想呢,除了因生命和血脉的责任而必须务实外,大多的光景却像流水中的落花,是一种永在路上的注定孤独的漂泊。
古老的廊桥,孤独的游客。两颗中年人的心渐渐贴近,撞出火花,寻觅已久的灵魂找到了永恒的归宿。这段不了的情缘,因世事的羁绊而无奈分离。年复一年的缠绵思念,漂泊感伤的流浪情怀刻骨铭心,凄婉绝伦……
http://w.886.cn/4L@D/66193263/66193263_35135.gif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