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四十回写众人游大观园,宝玉嫌“破荷叶可恨”,嚷着要把池中的残荷拔去。林黛玉却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残荷听雨,典故出自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中写道: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此诗紧紧扣住了诗题的“寄怀”,诗中的修竹、清水、静亭、枯荷、秋雨无不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凭藉,成了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诗的意境清疏秀朗,而孕育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诗人虽然与友人“身隔”,而却无不在祈盼着“情通”,这或许就是诗人所说的一种“心有灵犀”吧。李商隐的诗总显现出一种特别的“高情远意”,于一种假象的委婉中,寄寓一种深远的意韵。《宿驼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就是这样一首很有情韵的诗作。“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一直为后学所溢美的神来之笔。试想,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的错落有致的声响,该是一种怎样的声韵?枯荷无疑是一种残败衰飒的形象,偶尔的枯荷之“留”,赢得的却是诗人的“听”,而诗人“听”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有谁能解其中个味?那枯荷莫不就是诗人的化身,而那“雨声”也远不仅是天籁之韵了,或许它还是诗人在羁泊异乡、孤苦飘零时,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韵呀!
林黛玉之所以认同残荷听雨,也是因为她对生命、对爱情的执著和恐惧。命定的敏感,使得林黛玉过早窥破了人生的渺茫,过早地领略到无常的风刀霜剑。但林黛玉就是为还泪而生的,她不能放弃生命深处的温情,因此,也只能像李商隐那样,在一个过早来临的深秋,死死守护着那些瑟瑟摇动的残荷。
于是我们知道,林黛玉所谓不喜欢李商隐之诗的宣言,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中恐怕被人窥破的爱情秘密,她对“残荷听雨”的认同,又将她的恐惧和孱弱无情地泄露出来。这大约就是残荷听雨的况味吧
昔日的风光与美丽已不在,所能留下的只是对往事的回忆,淡淡的,淡淡的,那挥之不去而又时时萦绕于心的思念,总会不时从记忆的湖底浮出水面,让人在夜阑人静时分,独自回味那曾经的甘甜与莫名的苦涩。
“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意境,晚唐的那雨声,便也一直滴到今天,滴在我们的心上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