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的历史沿革(转)
(2010-06-18 18:41:12)
标签:
江汉沔阳文化 |
分类: 家乡文化 |
南北朝时始建制。梁天监二年(503年),分竟陵郡置沔阳郡,领云杜县,县治今剅河附近;置州城郡,领州陵县,县治今新滩口;置营阳郡,领惠怀县,县治今张沟附近。西魏时,废云杜县,州陵、惠怀并入建兴县,属沔阳郡。北周置复州,州治建兴县(今沔城东30里)。旋为沔阳郡,郡治沔阳城。
五代沿袭唐制。后梁开平四年(910年),沔阳南境设白沙徵科院,属江陵府。后晋元福五年(940年)升复州为直隶防御州,沔阳为属县,县治沔阳城。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改白沙徵科院为玉沙县,属江陵府。至道三年(997年),玉沙县改属复州。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后,因战乱,州治迁移无常,但最终还是设在沔阳镇(今沔城)。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复州为复州路,以玉沙为附郭县。十五年(1278年),改复州路为沔阳府,属河南行省荆湖北路宣慰司,辖景陵、玉沙二县,府治和玉沙县治同设在沔阳城。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沔阳府改属湖广行省。(1376年)降沔阳府为州,州治沔阳城,并玉沙县入州,直属湖广布政司,领景陵县。嘉靖十年(1531年),沔阳州改属承天府。天启元年(1621年),沔阳州降为散州,无领县。
清顺治三年(1646年),沔阳州改属安陆府。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改属汉阳府,分州南境置文泉县,县治新堤镇,北境沔阳州,州治沔阳城。三十年(1765年),废文泉县,并入沔阳州。
民国元年(1912年),改沔阳州为沔阳县,县治沔城,属湖北省江汉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销道制,直属湖北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湖北省第六督察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于彭场镇建立沔阳县人民民主政府。8月,县治迁沔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沔阳县人民民主政府为沔阳县人民政府。同时,设沔阳专署于新堤镇,沔阳为属县。1951年6月,沔洪分治,以东荆河为界,河南为洪湖县,河北为沔阳县。同年7月1日,撤销沔阳专署,沔阳县改属荆州专署。1952年4月,县治迁仙桃镇。
1986年5月,沔阳撤县建市,更名仙桃市。1994年10月,仙桃划为省直管市。从此,仙桃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现在,仙桃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15个镇,2个原种场,6564个村委会,总人口150万。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人称“鄂中宝地、江汉明珠”。
后一篇:京剧中保留的湖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