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学,伦勃朗“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

标签:
艺术赏析美术文化 |
分类: 西方油画名作赏析 |
艺术与科学,伦勃朗“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
老树
荷兰原来是尼德兰的一部分。16世纪时,一个富庶的尼德兰,却被当时最封建与落后的专制国家西班牙所统治着。尼德兰人民经过几十年的革命斗争,才使北方诸省首先获得了独立,1609年,成立了荷兰共和国。
荷兰独立后,经济迅速获得发展,在随之而来的思想自由中,产生了新兴的民族美术趣味。美术很快从神话和宗教的狭窄范围中解脱出来,把描绘对象推向更广大的现实生活领域,便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为这一阶级所特有的贪图安乐的观念。17世纪的荷兰,除了盛行风景画、风俗画和静物画,还盛行肖像画。而且,经常有某一个团体或行业公会集体出资向画家订制群体肖像画。画家伦勃朗·哈门斯·范·兰即是当时最有影响的肖像画代表。
(伦勃朗自画像)
(伦勃朗自画像)
(伦勃朗自画像)
(伦勃朗自画像)
伦勃朗(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
1632年,年近26岁的伦勃朗应著名医学家杜普教授和其他七位医生的要求,绘制一幅群体肖像画。在画中,作者不仅把每个具体人物的形象、动态、表情,表现的真实动人,而且,以前所未有的形式把具体人物和具体事件结合起来,使荷兰传统的群体肖像画从简单人物排列的表现方式转换成了更具有典型特征和深刻内涵的全新的人物表现形式。光线是从左边射来的,正好落在尸体和所有人物的脸上,使人物的脸部被描绘得更正确传神。在画中,画家着重突出了杜普教授。他独坐在一边,面对着七位学者,一边做着解剖一边阐述着人体的结构原理。七位学者:有的情不自禁地凑上前来吃惊而专注地看着教授所示的地方;有的手拿教材默默地思索;有的好像茅塞顿开;有的又好像如梦初醒……这丰富多彩的表情,这鲜明的个性,这生动的姿态,在这冰冷、苍白的尸体的反衬下显得异常生动。大概伦勃朗也没有想到,这幅《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不仅使订画者非常满意,而且使他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明星。从此订画者源源不断,伦勃朗也因此由一个普通的平民一跃成了显耀的“贵族”。然而,难得的是,画家并没有为了维持这令人羡慕的“贵族”生活而墨守成规,而是不断地实验、探索,不断地突破自己。在他36岁那年,他又以前所未有的“光线语言”在《夜巡》一画中表现了紧张而变幻不定的情绪、气氛,反映了他在探索“光线语言”揭示主题的表现上所达到的深度和开拓精神。但是,订画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因都付了同样的费用而没有受到同样的“待遇”(没有以同样的光线或角度被画家表现)而大为不满,甚至他们告到了法院……这意味着,画家不但得不到报酬,反而,还要赔偿他们的“损失”,也将会因此而失去原有的“威望”。但是,伦勃朗顶着巨大的压力不予理睬。他认为“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名誉,比名誉更重要的是自由”。为了艺术上的崇高信念,他没有去迎合,宁愿从一个上层的“贵族”沦落为一个下层的平民。
这是伦勃朗的成名之作,是应阿姆斯特丹一医生同业公会委托所画的。此外,为了满足订画者的愿望,伦勃朗把8个人的姓名写在一张纸上,让画上其中一个人拿在手里,这种蛇足,是不得已的。在那个时代,被画者的姓名能留在画面上是最高要求,画家就作了这种巧妙的处理。不仅如此,画家还在右下角斜放着一本很大的解剖学讲义,这一道具从构图上看,也是艺术家的高妙经营。它打破了一般俗套的公式化标准像,完成后赢得了好评,也使一些人震惊。全神贯注讲解的社普教授是全图的当然注意点,旁人聚精会神地听着,气氛显得十分安静、严肃,呈金字塔形的构图更加有助于巩固这种稳定的基调。比较巧妙的是有两位医师在看着画外的观众,就好比是一种视觉向导,引着观众们也参与这堂神圣的医学解剖课。起到画内外感情交流的作用。相对于他后期的一些作品来说,这幅画还略嫌拘谨,人为加工的痕迹也比较重一点。但是像其他作品一样,它反映出荷兰人民的生活愿望和审美情趣,具有进步和民主的意义。
此画现藏在海牙毛里茨海斯美术馆,全画约有169.5×216.5厘米大。
(伦勃朗油画:夜巡)
(伦勃朗油画)
(伦勃朗油画)
(伦勃朗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