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道德经》第一句,关键在“常”字(续)

(2022-03-29 21:04:11)
标签:

杂谈

      薛:听了您的进一步讲解,我更理解了。我试着解说《道德经》第一段吧。
    道(如果指的是一般人们可以说道得明白),(那)就不是(我打算跟大家在这篇文章里谈论的我称之为)“常道”(的道)。我用“无”指称、说明万物的起始、初生;我用“有”指称、说明万物的孕育者(本原)。所以,我把“无”看作常规、本质(必然性,有规律性的),打算用这个方法(“常无”之法)观察它(道)的(深藏的)奥妙;(同时)把“有”也看作常规、本质,希望用这个方法(“常有”之法)观察它(道)的边界(终极指向)。这(无、有)二者,同步生成而名称不同,一同称之为“玄”,玄上加玄高深难解、神妙莫测,(这是进入)众多玄妙(境域)的门户(路径)。
    黄:好!对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符合原文意思的没有出现过的语词,必须添加使读者便于理解的,加括号表示。中学教师的古文教学的看家本领。
    薛:这段是导言、总纲性质的文字。
    1,老子李耳说的道是“常道”。不可言说(意谓难以说清)的道。
    2,“常”是现在我们称之为方法论的。老子李耳运用“常”的方法论看待思维对象。运用“常”的方法论看待“无”和“有”两种现象。
    3,运用“常”的方法论,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到规律性的认知:
    a,无,万物起源、初生;有,万物的的孕育者(本原)。
    b,二者同出(今之所谓统一体)
    c,运用“常”的方法论观察把握“无和有”二者的幽深(事物、对象的内在的本质)玄妙(此事物 、对象外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
    3,“常无”之法、“常有”之法观察“无和有”,能给我们打开认知道诸多幽深玄妙的门户。
    黄:的确如此。整篇文章阐述的“道”,作者的哲学思想体系,正是建立在“常有”与“常无”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哲学的“虚无”和“存在”概念之上的。
    参见《深读<道德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