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我来代老师敲击键盘,把沈同学的作文卷录入博客吧。
滴水与大海
K三(3)班沈X
有人问一位哲学家:“怎样才能把一滴水贮存起来,让它永不干涸?”哲学家回答说:“把这滴水放进海洋去。”有人马上就会敏捷地追问道:“这滴水牺牲了他自己的个体形象,以求得生存,那值得吗?从此,我们再也不能在大海里找到他的身影。它或许在浪尖,或许在海底,或许在贝壳里,或许在鱼肚中,或许在漂流瓶边,或许在沉船底,或许...或许...。”有人会激烈地反对此人的意见:“不,你错了!这滴水它就在你面前,它正呼啸着向你奔来,一遍一遍地冲刷着你在滩涂上留下的旧脚印,怀着满腔的豪情要告诉你:它——就是大海。生生不息,永不干涸的大海!”
朋友们,且听我说:
我们不否认一滴水的贡献。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一滴水,可以滋润一片嫩叶;一滴水可以喂饱一只小昆虫;一滴水也可以写出个‘大’字。” 但是,当一滴水未被放入海洋中,甚至从天上落下、还未落到地面以前,它就可能消逝!在广场上,在行旅人的衣襟上,在一切烈日能照耀到的地方。它迟早是要消逝得无影无踪的。这个短暂的个体形象,还是很难被人们注意到的——更不必说被人们记住。
一滴水也是由千千万万个水分子组成的,每个不可见的渺小的水分子组成了一滴可见的水滴。正是这一个不小的组成才让水滴有了那么多虽不为人知但却实实在在的贡献。复杂的人体也是由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细胞组成,而人在社会中,也是又渺小得像水滴一样,一样的平凡。为了能在平凡的位置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就需要像小水珠那样溶入大海,融入到人民的海洋之中,也就是真切地感悟到与人民站在一起的话,“我就是海洋”,“我就是集体”,“我就是中国”。与“海洋”融为一体组成一个顽强的巨人——中国。他自救身上的伤口,他打碎羁绊的枷锁,雄伟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为了惊天动地的一刻,千千万万怀有赤子之心的祖国儿女,万众一心,投入到建设祖国的事业的海洋中去吧。
黄:再仔细地读几遍,我很感欣慰,当年我的评语还是中肯的:
“几个人当中,只有你注意到了汇入大海的水珠已失去(个体)形象。这正是这个比喻跛脚之处。伦理学上,集体与个人、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的争论至今仍酣。教育上仍是个难处理的关系。但你能自圆其说,且语言形象感人实属不易。”
列宁说过:“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也不是列宁原创的,这是一句德国谚语:“一切比喻都有缺陷(旧译‘都是蹩脚的’)”。列宁经常引用而已。此处,哲学家的比喻对“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的确有所偏颇于集体,对“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也的确偏颇于共性。跛脚!
薛:大概因为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输入,就看得特别仔细,语文老师的积习——抱歉,对您的学生的文章吹毛求疵了。文章好有一比:凤头、猪肚、豹尾。本文有凤头之美而无猪肚之壮,豹尾未能整体地像一条鞭似的发力。
黄:所言极是。文章开头对于哲学家的把“一滴水放进海洋去以得到贮存”的建议,摆出虚拟的争论双方的论点:有人认为“牺牲个体形象不值得”,有人反驳道“水滴就是大海”。并初步加以论证。又能够用十分形象的语言。若不是考试作文,让这一节文字独立,有几分散文诗的味道呐。然而,开头有点凤凰气象之后,深入论证却节外生枝,从水滴由分子组成用喻,浪费了笔墨,削弱了论证力度。勉强自圆其说。肚腹不够饱满。也影响到豹尾的发力。从思维角度看,该生形象思维似有余理性思维实不足。
薛:不必多虑,据我高考试作文评卷的亲身体验:当一份又一份说套话、举通例的卷子弄得你瞌睡虫缠身时,读到先生这位爱生这样的卷子,定然眼睛一亮,刮目相看。
黄:所以嘛,我没有吓唬她,而是充分肯定她的创造性地从“个性”切入立论的理论思考的勇气,鼓励她高考作文“争取进入优等”。
薛:先贤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循循善诱”莫过于此吧。祝贺先生:我的学生,沈同学,朱圣颖们NO5。再次得到证明,充分地证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