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谈思维教学 D
薛:谈到教育目的,网上流传一种说法:哈佛大学教授说“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指哪种思维方式呢?或许他认为人类只有一种思维方式——地中海思维方式(形式逻辑抽象思维方式)?这就片面嘛。
黄:哈佛大学恐怕不会有位教授会说出这样的话的吧。首先此话语法不通,低级错误。两个分句从正反两方面讲学习问题,属于并列关系;他当成选择、取舍关系了。更严重的是也不合乎事实,哪座大学不教专业知识?
薛:我记得您在博文里、论文里多次这样表达:基础教育:培养知识人,更培养能力人;培养知识人、能力人,更培养智力人;培养知识人、能力人、智力人,更培养思维人;培养知识人、能力人、智力人、思维人,更培养智慧人。这知识、能力、智力、思维、智慧之间属于递进关系:都很重要,但一个比一个更重要。
黄:准确地说,基础教育还只能做到向着智慧人的方向奠基,到高等教育阶段才能基本完成。
薛:智慧,这古老而神秘的瑰宝,迄今无法下定义做科学地把握。定为教育目标,给人茫茫然的感觉。
黄:古人的智慧其实早已揭破智慧的奥秘。佛教“转识成智”四字传出智慧之真谛。
薛:唯心主义的解释吧?如何索解?
黄:当然是消除其唯心主义的成分,发掘出并赋予其思维学的科学意义。这是一个形式逻辑学里所谓的“发生定义”。四字真诀回答了“发生定义”的全部问题:1,智慧如何而来?2,智慧由什么转化而生成?3,智慧怎样(即靠什么方法) 转化而生成?4,智慧到底是什么?你试着解这几个思维学的填充题,如何?
薛:1,智慧从转化而生成。2,智慧由“识”,就是知识,转化而生成。3,智慧靠人类的所有的思维认知方式、方法转化而生成(具体体现为个人所具备的)。4,智慧就是知识,特指具备创新性的知识。
黄:答卷成绩优秀!我要补充的是,智慧如同世界上一切事物一样也具备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具备创新性的知识是智慧的内容,可称之为固态智慧,转化而生成智慧的思维认知方式方法可以称之为液态智慧。比如:想象与联想,抽象与具体,定义与划分,分析与综合,类比、归纳与演绎,论证与辩证···
薛:每项知识,当它浮现在某个人类个体脑海里并外显于众的时刻都属于创新的知识,尔后创新性知识逐渐淡化(因为创新性知识会不断出现甚至涌现),就一般地称为知识了。比如由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总结提出的科学史上称为牛顿三大定律,曾几何时成为了高中学生的常识,当然其智慧的光辉毫发无损,仍然可称智慧,然而这或许已是承认它历史的地位了。创新是相比较而言的,史无前例、国际水平、国内独创、群体内佼佼、学生与昨日之我相比···具有相对的创新性的思维认知成果,习惯上都可以称为智慧(固态智慧)。
黄:思维认知的方式方法,如果做人类思维认知的历时性研究则可以有:感性——悟性——知性——理性——诗性(灵性)认知。形象思维(个像——类象——意象——具象——典型形象)与抽象思维(潜概念——前概念——概念——范畴),以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的有机结合。对人类个体的某次“转识成智”则要作具体分析,时代特征最明显,当《周易》某位作者写下乾卦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智慧箴言的时刻,他凭借的是“悟性”、“具象”与“前概念”等方式方法。
薛:这样,也就顺理成章导出思维训练、智慧涵育的教学方法手段的合规律性了。思维训练不就是引导学生重演人类祖先思维成长发展的过程的思维方式方法而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的有机结合的最高水准,必要时复合若干种思维方式与方法吗?智慧涵育的不就是液态智慧吗?思维与智慧乃体用合一关系。智慧者,思维之复合圆融也。先生真是具备了基础教育良师的品格,把这么难解的问题解析得深刻透彻,表达得一清二楚。而且,言简意赅。这种相对性优势为一般教授所不及呢。
黄:莫要这么说哦。这本是个学术问题,不敢在关公面前舞大刀。心理学家可能要考虑知、情、行、意与思维、智慧的关系,哲学家可能要考虑德性自证、理性直觉在转识成智中的作用。思维学对于“转识成智”,可能不采取更宽泛的研究维度。我这仅仅是兼作思维学研究的中学语文教员的一点点心得。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