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位微信友侧面道出了原由?——“现在好多语文老师也不懂吧!”[捂脸]
薛:不懂就学嘛。又一次感受到群体的保守、自负之气息。真有点灰心丧气。
黄:也有让人高兴的。一位年轻学者给我微信:“颇有启发:原来可以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理解鲁迅的这篇文章。并且应当从这个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引出辩证。”对逻辑学的、思维学的范文解读表示受启发,谦逊地回顾少年事以资对比:“以前高中学的时候,一直不得鲁迅反驳的要领。现在才明白是解读方法不对。”希望在年轻人身上
薛:再谈谈语文考试吧。大家普遍诟病于所谓标准答案。涉及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指“根据统一、规范的标准,对考试的各个环节包括测试目的、命题、施测、评分、计分、分数解释等都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从而严格控制了误差的考试。”
黄:上世纪几十年代初,我曽参加上海教育学院高级教师业余进修班研修过考试学。以国家教育委员会考试管理中心所属上海中心的一位专家的《标准化测试》(参看标准化考试)课程及心理学教授的《教育心理测量学》课程为核心的十数门课程,兼作市内外名校听课考察研究。最后,集体写成一部专著,贡献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的语文考试方案(我有幸担纲撰写阐述理论依据的一章)。公开出版过。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薛:从没有听您讲起过这段经历。这么说来,您也是考试学专家呐。
黄:个人无足道。可惜的是,多位各学科专家指导下的近二十位高级教师(第一批)的研究成果被浪费了。无人问津此类研究,语文学界的几位颇有点地位的人,不参考一些前人的研究,随意宣泄情绪性的激烈意见只会徒增解决问题的麻烦。
薛:一门学问呐,挺复杂的。一般教师或教授茫然无知,情绪化的意见难免浮泛。
黄:说起来也简单。当时我的思维训练智慧涵育教学研究已完成,急于懂得考试的要领以期准确检验教学效果,故特别积极参加、深入钻研。我领会精髓在于标准化测试区分考题(测试题)主观性与客观性。评价者的主观因素完全不会影响评价的过程与结果的,称为客观性题。“标准答案”概念其实很狭隘(不能随意扩大),只是针对客观性题这一大类题的答案拟定而言的。这类题的主要题型为是非题、选择题、填充题。主观性题则相反,评价者的主观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评价的过程与结果。此类题很难客观化、标准化,却又要尽力客观化、标准化。文章阅读尤其叙事类的,散文、小说阅读的考题,勉强客观化,勉强地引导并制作标准答案。问题主要就发生在这里。
薛:作文就是主观性特强的题。批卷人(评价人)的个人修养、偏好等影响打分。有人对遇到只考作文作美好的回忆,有消息预告会逐步改回去只考作文。我感到忧虑。
黄:我个人的一次经历生动说明只考作文的弊病。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年,我黄浦区急调一批高中骨干教师,复评中考作文卷(当时语文只考作文)。原因是批卷老师评分太紧。学生考分普遍偏低,区分度低以致影响重点高中录取。
薛:关键在于批卷人的专业素养。不过素养再好,个人主观因素难免起干扰作用。
黄:我国历史上科举考试就曽凭一篇文章定终身。新中国正是从补救主观性特别强的作文考试开始改革的。阅读题有实行客观性命题方式可能性。于是,先是增加考文言文阅读(有位六五届高中毕业的同事回忆到),尔后增加现代文阅读考题(我们五九届就是的,不知怎么考的是问答题,并不“客观”。可见起初并不自觉)。文革后又重新来过。总之,增强试题的客观性,也就能增强考试的效度、信度,以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同时作文评卷也采取措施诸如:修订评分标准(区别于标准答案)。我任教研组长时,曽应《语文教学》稿约全组讨论拟定过一份。阅卷前结合当年样卷学习评分标准。实行一份卷子数人评定的制度。确定评卷人候选名单,保证评卷人的专业水平等等。主观性题与客观性题互补,这就是结论。被后人誉为“状元中的状元”的文天祥,殿试题目“问天道人极”,考官王应麟称赞其文章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历史已然令文天祥以其渊博的知识、崇高的气节和一身忠肝义胆证明这场考试主观性题以及主观性评定的信度与效度。而科举考试评卷数“八股”,客观性亦可见!
薛:我国的语文考试正在沿着这个主观性题与客观性题互补的大方向改进呐。有充分理由认为不应当废止阅读分析考试,即使仅是文学类的阅读分析考试!
黄:废止叙事类尤其文学性阅读分析还有考试内容上的不妥。从认知思维能力考虑,一份语文试卷无非考察学生具体化与抽象化两种方向相反而又相互配合的能力。
薛:先生此论,系从认知思维学研究考试。别开生面。先请教具体化怎么体现?
黄:语文考试,如果给考生一个观点作文,文体不限。他可能以之为论点写成论说文一篇。他得对此论点找一个两个理论论据(也就是分论点)加以演绎证明。这分论点有可能得再带理论论据,肯定要带事实论据加以归纳证明分论点。这就越来越具体了。
薛:如果他愿意写一篇记叙文。那就是通过将某个人物的故事、情节、事件把那个观点显示出来。这是彻头彻尾的具体化!
黄:大家诟病“阅读分析”,请问考阅读分析的目的何在?第一,情节分析。还不是把故事情节分成若干阶段,理清各阶段环环相扣的关系,尔后写出情节梗概。最简的情节梗概就分成“前因”与“后果”两部分。把其间的过程都压缩掉。相当抽象化了!
薛:我懂了。考生思考这“前因”与“后果”就能把握作者文章的主题思想。
黄:以上是情节分析。还有第二,人物分析,可以从中了解作者赋予人物的性格,揣摩作者对自己塑造的人物的褒扬或贬斥的态度。第三,写作技巧分析,则可以窥见作者借所应用的技巧凸显什么或渲染什么。这两项分析可以旁证对作品主题的把握。
薛:原来因为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语文课承担着直接培养学生认知思维的核心能力——思维的抽象化(具体化)的作用。因而语文考试也以此为旨归。命里注定啊!
黄:二者相反相成。抽象化更重要。这都是潜在的东西,人们不自觉地在做。
薛:您这次进修收获真不小,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您此前学习研究认知思维学。
黄:谢谢您:讲对了。这期间我写成一篇八千字论文《思维科学与语文教育评价研究——兼论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不知怎么缺乏自信没交给进修班。事后一石三鸟:1990年携文参加安徽淮南师范学院主办的学术研讨会。对语文考试题型的思维学研究部分发表于上海教育学院办的中学生语文学习刊物。核心部分,修改成《思维科学方法论初探——兼论学科思维训练的重大意义》参加1994年山西社科院思维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庆贺思维科学十周年学术会,小组会后选为闭幕式发言。与武汉一位八十岁的老教授同台。如今我也到这个年纪了。文章发表于《思维科学通讯》第50期。
薛:听了您这一番深入的思考与学习的心得体会,我强烈地感到标准答案问题既复杂又简单,关键是涉及我们本不亲近的逻辑学、陌生的心理测量评价学,还有不见学科名录的思维学,静下心来学习有关的知识与研究具体问题吧。
黄:我忆起小学毕业时,1952年,老师给我们的他自己制作的油印复习资料,几乎全是是非选择题(客观性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就学英美的客观性命题法。进入初中以后,教育学苏联五级计分制等等。改革开放了,又学美国的考试标准化。客观性题又风行起来。客观性题有它显著优点,特别适合于借用机器考试,便于提供数量众多的人群多次机会。的确又存在难以考察综合能力更不能触及创造性的缺陷。并不是似乎什么人希望的。这是先天性的,需要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