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错特错!殊不知这里的反驳是局部的低层级的,为辩证分析阐述所用的。全文整体思路作辩证思维的展开!对文章的理解与教学“止于反驳”就阉割了鲁迅文章的辩证思路,反而会搅乱学生的思维,妨碍学生们顺应认知发展规律的思维发展进程。
薛:可以说,全文的反驳就此一句:“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也仅此一句!论敌——《大公报》社评作者的“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的谬论就被驳倒。逻辑上看就好比: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忽一日,西藏某地发现一匹黑乌鸦,以前的看法就此被否定。本文则是逻辑规则的创造性应用:只要有一人就足以驳倒敌论,可何况我们有一批又一批这样的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排比句加省略号,凸显其不可胜数)“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上海人说的“眼睛一霎,老母鸡变鸭”,“反驳”就此变成了“证明”。(逻辑上称为“独立证明法”的反驳方法之一)。所以,本文的“反驳”真的只有一句话。紧跟在后面的一大段文字是“证明”这句用于“反驳”的话的。
黄:人们分析论说文,一般只知道分“层次”不懂得还有“层级”的区别;就是说层次又有高低上下的不同。这是因为语言是线型的(只能后句接前言地依次说去)而思维是立体型的。在“反驳”的基础上,鲁迅先生和盘托出自己对中国人的全面的正确的评价:“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层级显然更高。“反驳”这个层次,姑且称为第一层,那么“评价”这一层就在第二层。而最后一节“要论中国人”云云,言及评论的“方法论”——也就是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地评价,显然层级更高。这就是第三层啰。全文最高层级的论说文字。
薛:“反驳”这层之前呢?这层的前面,鲁迅先生借用论敌《大公报》社评作者列举的“事实”边叙边评,“极而言之”:(“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而且还“笼罩一切”。倒貌似在证明“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当人们误以为作者放纵论敌之时,一个大转折“然而”(古代称为“但书”。“但书”后面做文章是很犀利有力的手法),行独立证明之法的“反驳”,复将其擒拿到手。传统作文法的欲擒故纵之法。这节不妨称负一层?
黄;还有更低一层,负二层。鲁迅先生揭出《大公报》社评作者列举的“事实”以及发出的“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的慨叹。也就是揭出论敌的谬论的论点与论据。
薛:一般反驳文的写法,先揭出谬论的论点、论据,可鲁迅先生却肯定社评作者举出的“是事实““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不是事实胜于雄辩吗?那么,对方没错?
黄:人们有所不知,《大公报》社评作者之辈,不属于国民党反动派。一批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曾经自夸”尔后“相信国联”最后“求神拜佛”的那部分中国人的言行、心态看成是所有中国人言行、心态。片面地肤浅地看问题,认识模糊。虽是论敌但还是朋友。
薛:哦。原来“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这句,涵盖整个负一层与负二层的议论文字:“单据”“这一点”——可见其片面看问题;”现象”——可见其只看现象忽略本质;“如果”——假设我们也像《大公报》社评作者之辈那样——就这样地,“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这就与此假设句遥相呼应!
黄:“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则与“然而,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遥相呼应,与称为第一层的文字紧紧衔接,高高托起。鲁迅先生用一个并列复句表达“辩证观点”,两个分论点就这样分别得到证明。
薛:先生反复试验最后精心构建的引导学生认知从形式思维向辩证思维发展的教学单元,所谓六个“一”的一篇范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人了吗》,其讲读分析的核心内容,这时才得以适时托出。我从您的论文里查到:对于复杂的事物,我们不能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我们只能观察掌握到以具体的条件为转移的情况。这就需要进行辩证思维。这种情况下,人类思维的结果就需要借助“辩证判断”表达事物的内在性质的多侧面或发展变化的根本属性或总体趋势而采用“叩其两端而执其中”的办法。就比如我们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结论句做的逻辑刻画:
在一定的条件下:
S是P;
在另一定的条件下: S是非P,或(并非)S是P;
总的趋势:
S是非P(或S是P)。
黄:接着,跟学生讨论语言表达:为什么辩证判断似乎必须要运用假设的、并列的多重复句表达?因为辩证思维“叩两端”,所以记录其成果的判断必然展现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情况,要用并列复句表达。又因为辩证思维以条件为转移,所以需要用假设复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结论句就是这样的。关于辩证法,有种通俗的理解:两点论,又称重点论。两点论当然用表并列关系的复句,如果要表达重点论,那就要用表转折关系的复句。实际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结论句用转折复句,当中加个“但是”亦无不可。评论中国人、中华民族,当然更要关注它的主流与本质方面。
薛:毛泽东称赞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认为是由于他拥有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掌握了唯物辩证法这个思想武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属于“鲁迅后期杂文”。晚年的鲁迅才具备辩证思维。很难得的啊。拿它作高二、高三的青年学生辩证思维教材,乃适得其所;把它当做反驳的教材,简直是糟蹋!
黄:我们二人多次谈这篇课文的教学,昨晚偶然得到博文钩沉《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教学看语文老师学习思维学的紧迫需要》可供大家进一步研究参考。
薛:再参看了这篇,大家会知道,“阅读分析过度”还不打紧,最可怕的是:根本不知所云啊,甚至阉割、歪曲了原作的内容,网上比比皆是,语文教学界满目疮痍啊。堪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