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愿与黄玉峰及其朋友们共同探讨语文教学与语文考试08

(2021-08-26 21:29:52)
标签:

杂谈

分类: (语文)教育教学
08 教师讲多讲少恐怕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薛:先生有点不高兴。您提出对新课标的三点意见,特别是最后一点决非杞人之忧。
黄:新课程标准我看过几次。这次蒙你提醒注意到本人当年教学倚重过的八篇课文竟然只删剩两篇。高中学生形式思维而辩证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养成还怎么实现?忧心!
薛:发生这样的憾事是必然的。哲学家黑格尔的人类个体精神重演律,中国古代诸经之首《易经》揭示的人文化成律,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理论,很多文科学人都知道,甚至津津乐道。但是,唯有具备综合、交叉的思维科学理念的研究者才把它们融汇在一起,才能据以选取合适课文,建立起一个思维训练智慧涵育的语文教学系统,实施教学。新课程标准构建者漠漠然,能怪他们吗?即使在思维科学群体里,也少有人了解,甚至不屑一顾。思维科学既然“无可奈何花落去”,其麾下之教育思维学以致语文教学思维学还会受到人们的关注吗?
黄:越是落寞越是要振作。请继续我们关于思维科学及其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的宣传普及工作吧。
薛:基础教育教学指向青少年的心智发展,重演人类祖先的演化过程,这过程如何?
黄:我们排过好几次,不很满意。再试试。(虽带猜测可都以专家理论为重要依据)
    一,以形象为载体的思维:
    个象-类象-意象-具象-典型形象
   (潜----------概----------念)
    二,以概念为载体的思维:
    潜概念-前概念-概念 
                  形式思维-辩证思维-复合思维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形态或多种思维方式融汇
    三,认知的阶段:
    感性-悟性-知性-理性-灵性
             形式思维-辩证思维-复合思维)
薛:比前几次更清晰,更准确。也更全面了。如您的课代表纪实的我们循序渐进,从细节描写(文学写生)、情节搜集(提炼,人物塑造)乃至小品文、散文、小小说试创作”,显然为顺应学生意象-具象-典型形象”形象思维发展内在需要而组织的教学。
黄:记得有位学生集中对一位同学做文学写生数十则后写出小小说,很生动地体现了典型化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后领导让接高二甚至高三的班,我不得不放弃小小说这条线。
薛:高中学生认知思维发展的特征决定了思维教学的主要任务:1,迅速填平补齐前阶段形式思维发展之不足。2,稳步促进本阶段学生心智内在地理应发生成长的辩证思维,尔后抵达复合思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两种基本思维形态或多种思维方式融汇)的当代人类社会成员思维认知水平可抵达之标准位置(同步完成科技说明文、逻辑证明文、辩证分析阐述文的体裁教学——还是语文课)。
黄:高中教学引导学生认知从形式思维向辩证思维发展、转进是重中之重、难上之难。
薛:我着重学习过您的经验与做法。可以概括为六个“一”:
a,一篇作文:《失败乃成功之母》故意诱导学生犯思维错误,论说“只有经过失败才能成功”这个必要条件逻辑性质的论点,偏离原题所含的古人朴素的辩证思维语义。
b,一场头脑风暴:全班讨论“知足常乐?”一番较量发现“只有P才Q”的模式不是永远合适的。原有的思维方式显出局限性,需要突破。
c,一次全班辩论(不用新加坡方式,自由发言):愚公与智叟的是与非。辩论趋向辩证的结论:在一定的条件下,S是P;另一条件下,并非S是P。新的思维方式产生。
d,一篇范文:鲁迅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辩证思维方式及其与语言表达的典范。充分讲解其中的知识点。尤其是表达辩证结果的并列的条件句的双重复句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f,一篇作文:“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巩固新的思维方式及其语言表达。
黄:删掉了鲁迅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个高中教学的最重要的单元将失去主心骨。呜呼哀哉!
薛:制定课程标准的人,如果没有系统思维的学养,又加上没有某个方面的知识修养就会缺乏对某个子系统的关注!
黄:不要误以为我们离题了。制定课程标准的顶层设计决定教师的教学内容。读遍高中语文课本,能找到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样的表达辩证观点的语句吗?有这样的思维的成果的辩证判断与表达语句吗?我还敢说,读遍现代杂文的优秀篇目,恐怕也难找到!
薛:所以,教师讲多讲少恐怕不是问题的关键,要百倍地关注选用什么课文进行怎样的目的的教学的问题。我记起了您重点介绍过的马南邨的《不求甚解》,那开宗明义的精彩的一句: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放到九年级上学期去了,当作反驳的教材。也处于顶层设计地位的教参作者“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执教者恐怕更是要照搬教参滔滔不绝,以掩饰自己的昏昏然,亦以祈求学生的昭昭貌了——那是出于礼貌性质装出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