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智慧宝典读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021-07-06 21:47: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思维学 |
薛:前两则对话里我们穿越到数百万年前:能人第一人、砍砸器发明人、人类第一位初祖打制石器的思维、智慧。严格地说,这是全人类的慧命,还谈不上华夏民族慧命。这次我们读解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的思路则真真切切地从一个文化文本足以见识一个历史时期的华夏智慧。当然是那个时代最高的。
黄:北宋的王安石,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可以说是名闻世界的人物——受到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称赞。十一世纪中国的士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的名作《游褒禅山记》的一段文字传达的思维反映我国宋代人物的思维智慧水平。
薛:这段议论性文字里作者发表的第一点感想可分三层。第一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此山之后洞时因随怠而欲出者中途返回,未能尽兴,发此感想。请先生示范做思维学评论。第二点感想不那么典型就不必劳神了.
黄:思维是立体的,语言是线性的;思维是发散的,语言是简洁的(汉语尤其多省略、隐括成分)。基本是(1)式,省略或隐括了(2)(3)式。可从下文理解到.
(1)
非有志者不能至
↑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
非有力者不能至
↑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3)
非有物(相之)者不能至
↑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薛:“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是游览此山之后洞所见现象,属于个别级;“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说的是世界上胜景常在险远、人迹罕至处这一类现象,属于特殊级;“非有志者不能至”,至者,抵达目标(成就事业)之谓也,显然言说普遍规律了。呵呵,又见G(个别)—T(特殊)—P(普遍),又见大金三角。
黄:实际上是三个G—T—P、三个大金三角。揭示:志、力、物是成就事业的三项必要条件。思维逻辑的格如下:P←Q。令:P(1,2,3)=志、力、物,Q=成就事业。这已经是高度的抽象。
薛:想起孟老夫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揭示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就事业三项必要条件。P←Q。令:P(1,2,3)=天时、地利、人和,Q=成就事业。
黄:一脉相成啊。你发现我们祖先的思维与地中海式思维有何不同特点吗?
薛:让我想想——首先是具有相同性,都抽象出事物间的条件关系嘛——是不是具有系统思维的特征?华夏民族习惯于从思维对象的整体考虑:关于成就事业的一批必要条件或努力方面,尽可能考虑多些,多方面谋划、努力胜算就大。
黄:人们从与事业相关的各个方面努力去争取事业的成功,从逻辑科学说,就是让几乎所有必要条件集聚起来,构成充分必要条件,如能全部满足这些条件事业也就必然成功。穷举一组、若干个必要条件就相当于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了。逻辑的格就变成:P↔Q。令:P(1+2+3)=志+力+物,Q=成就事业。我国墨家逻辑分条件关系为“必要”与“充分必要”两类,称“小故”与“大故”。中国人善于集小故为大故,积小胜为大胜。甚而至于化几乎“不可能”为“可能”。这就是华夏民族的思维方式特点之一端!
薛:让必要条件关系尽可能穷尽而转化成充分必要条件关系,不就是“辩证的偏好”吗?
黄:中华民族相信事在人为甚至于人定胜天啊。铁人王进喜的“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正是这样的民族优良传统智慧的的创造性继承与发扬。
薛:再看第二层:“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上面的(2)(3)式就是整理这些文字得出的。语言的丰富意思,逻辑式会因为抽象去舍弃许多。联系着第一层,这里表达的是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的一个小小的体系,即志+力+物;接近于或等同于成就事业的充分必要条件。
黄:第三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关联词“然”转折出一层更重要的意思。落点在“尽吾志而不能至”的可能的结局上。
薛:同样一个必要条件,华夏智慧有那么多名堂,简直一个智慧宝:1,“非XX不可”突出其不可或缺性;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一个比一个重要;3,“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突出其余必要条件已然集聚完毕,仅此一项就成为转变为充分必要条件的、最后取得成功的关键。王安石又给这个智慧宝里增添了一件新的宝贝。
黄:墨家眼里的条件关系,精髓是“所得而后成”,一般人着眼在当事人事前如何努力争取。王安石则同时着眼于当事人与旁观者事后会如何评价成败得失。分“有悔”(“可讥”)与“无悔”(“无可讥”)两种,关键就看是否“尽吾志”。
薛:承上作隐括。对于“力之足与不足”、“有无物以相之”与“尽志与否”的关系,可谓是作出了简洁的呈现练达之美的表达。展望面对奋斗目标未能实现时的心态。
黄:加上这一层,其关注思维对象时更显其系统思维的整体性的思维特征。而且已然超越了“表象整体”。
薛:的确,作者的结语“此余之所得也”点出重中之重就在这一层意思。当然,这也跟此次游后洞的特殊经历有关:“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爬山的脚力、火把照明成为隐喻的本体,其实倒是思维的触发点。
黄:你这个关于思维触发点的心得很有见地,这就是说,形象是抽象的基础。这里含有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的精神操作。
薛:说他“认识到”“必将”如何,这有点牵强。本文作于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回家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写成。四年后(1058年)他才主持变法。12年后(1070年)罢相。他不能准确预见自己日后的变法事业以及其结局的。
黄:只能说这次游览的一点点见闻启发他对成就事业的问题做了一次关于如何成就事业问题的整体性的系统的思考,并作出精要的表述。为后人(也包括他自己日后的人生)提供了良好的教益、人生的智慧。
薛:本文所见到的中国士人王安石的思维的格、逻辑的格帮助他提供给人们以智慧。王安石的思维极具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复合的特点。距今千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具备这样的思维水平,我为此感到自豪。作为语文教师,追求“文质彬彬”的文章境界。质者,逻辑之格也。议论文、议论文字的读解、教授,重中之重就在逻辑的格、思维的形式。
黄:当然内容也不可轻忽。从思维内容方面观察,志、力、物与至,这四者还属于前概念、半概念。志气、心智、志向、意志?脚力、能力、人力?事物、工具、外物?达到、目标达成、事业完成?四者的意思都有不确定性,甚至于两可。尚未达到科学概念的水平。只相当于当今的日常概念。
薛:这有待于科学降临到华夏大地上。可惜错过了。所以,宋以来,近代科学没能在中国萌生,中国落后了。但是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思维能力落后,不聪明。这个个案大概说明了这一点。
黄:你的思维很活跃也很深刻。不经意间,对李约瑟之问做出独特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