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拿春秋霸业类比“人类共同体”事业、拿齐国君臣类比该事业的参与者显然很不妥当。理由不说自明。无意责怪学生,问题出在命题人不知轻重。事关国学、国策与国际关系,专业人士也难以做到猝然发声的。
薛:您早说过,这类命题违背“量力性原则”——古老而不合时宜了?这里又增加一条具体论据。
黄:语文教学界普遍高估学生,其实也高估自己的水平(我就觉得自己不行)。这话得罪人,可这是真话
薛:我可以提供证明。请看语文界对今年考题的赞誉:“全国一卷的材料来自于历史,体现了文史不分家的特点。故事本身考生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耳熟能详。”引自百度文库,有代表性。作者是谁不重要,不必问。
黄:说说个人的感受。2007年弄博客的时候,国学热风起于青萍之末,有学生家长问我,除了“三、百、千”国学还包括什么。可见整个社会对国学的理解多么幼稚。知识分子还有后怕,那时中学语文课本还不敢选《论语》。十几年后高中生普遍对齐国君臣成就霸业的故事“并不陌生”“耳熟能详”了?不可思议。高估了!
薛:这位老师还预测:“写齐桓公的大度、管仲的能干、鲍叔的贤良都能紧扣考题,但怎么写才能出彩,还得立出新意来。”简直认为可以写出大学研究生的学术论文的水平。
黄:口气很大——创新。请问大度、能干、贤良怎么写还是大度、能干、贤良啊,怎么立出新意来?优秀作文的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我浏览过十数篇,只能下载五篇,转发于博客,这里精选一篇附上。我们来看一看。
以天下为己任,书华夏之华章
广东一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争权夺势。然而,就在这泥潭中孕育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管鲍之交。而鲍叔其人,真君子也,君子有何品质?// 君子,慧眼识珠,勇于进谏。司马迁曾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鲍叔在与管仲处于敌对阵营的情况下,仍能在对手身上找到闪光点,肯定管仲的才能。如果说管仲是一匹千里马,那么鲍叔就是他的伯乐,正如韩愈所说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此所谓“慧眼识珠”也;管仲曾带兵阻击桓公,并射中桓公的衣带钩,二人存在裂隙,但在这种情况下,鲍叔仍能站出来向桓公推荐管仲,此所谓“勇于进谏”也。//君子,心怀天下,心胸宽广。国相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鲍叔面对如此显赫的权位却不动心,主动退位让贤,甘居管仲之下,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心胸宽广。而鲍叔这一举动的背后,正隐藏着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爱国情怀,他甘居人后换来的,于个人是灵魂的傲然挺立、名声的千古流芳,于百姓是幸福美满的生活,于国家是强大稳定的发展。//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不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战火纷飞,21世纪的中国社会安定,大多数人生活幸福,但仍有一部分人处在贫困阴影的笼罩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能只关注自身及身边的方寸之地,而是应该像鲍叔一样,心怀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而努力奋斗。//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这个世界上不再有真正意义上的“国界”这个社会中也不再存在一个人的“孤岛”,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而是一名实实在在的参与者。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期,不仅仅是湖北武汉人民在战斗,全国人民都在战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民并肩携手,共抗疫情。在这寒冷的冬天,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的社会责任感和勇往直前、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这些真情让人动容,更让人敬佩。//同学们,古有鲍叔胸怀家国、甘居人后,今有中华英雄面对凶险疫情挺身而出,就是这些人让中国不断前行。现在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立志报国,胸怀天下,将来做国家之栋梁?//我一直坚信,唯有心胸宽广才能出淤泥而不染,唯有心怀天下才能眺望远方。//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薛:不知道给予高分的老师们怎么评价的。我竟然找不出明确的论点(或结论),看不到逻辑论证的过程。只能说大致上思路是:鲍叔具君子“心怀天下”之德。我们应该像鲍叔一样心怀社会责任感。而这“心怀天下”又跟“心胸宽广”“慧眼识珠”“勇于进谏”并提,似乎就是同一关系?或者属于并列关系呢还是因果关系呢?没明确。就因为“古有鲍叔胸怀家国、甘居人后”,再加上“今有中华英雄面对凶险疫情挺身而出”,所以“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立志报国,胸怀天下,将来做国家之栋梁”,这是非常幼稚的思考。
黄: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用《水滴石穿》为题测试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很多学生并不察觉“水滴”与“石穿”之间的因果关系(必要条件关系),幼稚地潜意识地误读为《滴水穿石》。纷纷表决心自己要像小水滴那样努力做事。可那是初一年级啊。文末该生仍然不断地“换言”,把彼此似乎有联系的词语“胸怀家国”“甘居人后”“立志报国”“胸怀天下”“做国家之栋梁”加以罗列。大概以为这就可以给人以扣题或不离题的印象,就可以得高分?果不其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