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在学习观的分析比较
(2020-06-19 20:10:19)
标签:
转载 |
分类: 思维学相关 |
原文地址: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在学习观的分析比较作者:Annie_Shaw
文章来源于http://www.qb5200.com/content/2016-01-08/473721.html
【摘要】皮亚杰认知建构主义与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是具有不同思想倾向的建构主义,作为学习理论,他们对学习活动的认识各有自己不同的理解。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建构主义理论在学习观上的分析,比较,希望能更好的将这两种不同侧重点的理论运用于教学、教育活动中去。
【关键词】认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3—0021—03
一 建构主义的定义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和哲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并在教育和心理领域引起了一次重大的教育、心理观念与实践的革命。建构主义强调了真理的相对性,重视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主体性作用,重视学习者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的建构。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为首的理论不仅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形成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随着对建构主义的研究,出现了六种理论倾向的建构主义,即激进建构主义(Radical
Constructivism)、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信息加工建构主义(Information-processing
Constructivism)、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onism)、控制论系统观(Cybernetic
System)和对待中介行为的社会文化观点(Socio-cultural approaches to mediated
action)[1]。这六种建构主义都有其不同的思想倾向,但作为学习理论,这些流派的主要思想都是在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影响下发展而来的。它们的相同点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第一,怎样看待知识;第二,如何理解学习活动;第三,怎样看待学习者[2]。其中,激进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以结构主义思想为心理学核心基础的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是以维果斯基在心理发展理论上的影响而形成的。本世纪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和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的当推皮亚杰和维果斯基。
本文主要针对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和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在对学习活动中的不同理解来展开比较。
二 皮亚杰认知建构主义与其在学习理论中的观点
皮亚杰(Jean
Piaget)的建构主义是他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观点研究出来的,他是认知发展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一位心理学家,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3]。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一个儿童在建构一种世界模式时,必须经过不同的认知阶段。皮亚杰在1973年发表的《理解就是创造》一书中指出,教师应该理解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步骤。“理解就是创造,或通过再创造去进行重构,如果要使每个人在将来成为有能力进行生产的创造的人,而不仅仅是简单复制的人,那么,上述条件就是必须新遵守的。”皮亚杰用唯物辩证法来坚持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这个过程包括了“同化”、“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这个过程也称为“图式”,即个体把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因而,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即图式扩充),而顺应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即图式改变)。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即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就被破坏,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4]。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是从个人的角度去接近学习的,描述了在学习中,通过总结个人经验而不断重构个人经验而不断重构个人的理解和知识的过程[5]。认知的建构观点将认知的重组看作是定义学习过程中的要素。这种认知的建构观点在把注意力集中于个人的同时,并不否认社会性交互作用的重要性。而是认为学习者应该与所处的环境(不管是物理环境还是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并与他们原有的建构世界的知识不一致的现象进行实实在在的接触。而这个过程可以通过话语或看法的交换来进行。
从学习活动过程来看,认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体自己建构而获得的,并不是从外部直接灌输给个体。通过不同的个体自身“个体化”的心理活动,建构出来的将是不同的知识,它们具有不同的质量与形态,与传授者想要传授、灌输的知识是不一样的。
皮亚杰研究的重点是儿童智力发展,他的理论贡献主要有:(1)提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具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理论;(2)说明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少年期的智力发展过程;(3)将数理逻辑首次作为划分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4)提出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5)创造了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研究的独特方法。
三 学习观在社会建构主义与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中的呈现
维果斯基(Lev Semenovich
Vogotsgy)是俄罗斯杰出的心理学家。他的心理发展理论包括了有关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活动说、中介说和内化说,从20世纪70年代传入西方后,与建构主义学说融合,从而形成了建构主义理论中另一重要的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维果斯基提出活动与意识统一的心理学原则,强调意识从来都是某种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并试图运用活动与心理、活动与意识统一的原则解释活动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由此说明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的很需要作用,为研究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形式意识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途径[6]。维果斯基又提出了语言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为中心任务的心理发展中介说,提出儿童为了某种目的将某一物体作为工具使用,意味着他正朝着形成外部世界与自身的积极联系迈进一大步,说明一个儿童掌握某一特定工具的能力正是其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关键。维果斯基又以内化说作为将心理发展理论有效地运用于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实验性理论依据。他在《社会中的心理》(维果斯基著作英译本,1978)中提到“最近发展区”表明,儿童是在摆脱日常概念和成人概念的“张力”中学习科学概念的。若只将源于成人世界的预成概念呈现给儿童,那儿童就只能记忆成人有关这一经验所说的一切。为了将这一经验占为己有,儿童必须利用这一概念并将它跟第一次呈现在他面前的想法联系起来。取代之前经验中的概念和重新引进的概念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的发展,而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的,它们的发生从儿童已有的概括和自己经验的概括中产生出来的。
社会建构主义将心理描述为超越身体范围而进入社会环境的一种分布式的存在物。与认知建构主义者相反,社会建构主义将心理定位于社会中的个人行为。因此,学习首先是进入某一实践共同体的文化的过程[5]。个人的认知加工过程是通过社会和文化的加工过程而被分类的,而这包括了对社会交互作用的参与以及按文化方式组织的能影响学习和发展的活动。维果斯基在心理人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方面作了大量的探讨,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以来关系等方面有很独特的论述,他的理论特色主要是:(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阐明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标志和原因;(3)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4)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学说。
四 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比较
从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在儿童心理、智力发展方面的研究提出的理论和在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他们都认为儿童的自言自语以及思维最初的直观动作性,反映了人类发展的事实[7]。但从实质和研究过程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的不同之处:
1 关于学习与发展的关系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图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能为他的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可能性,儿童不可能有超过自身发展水平的学习。因为,发展是学习的必要条件。维果斯基则认为: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儿童智力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在的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民兵状态。这两种水平状态之间存在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因为,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
2 儿童(学习者)的自我中心问题
皮亚杰通过临床法研究与收集了有关儿童语言与思维的大量事实,从儿童自身发展阶段的角度出发,他认为,儿童的言语和思维都具有自我中心的性质,儿童的心理与活动的一切特点都是从这一基本特点中产生的。维果斯基认为:言语的最初功能就是交往、沟通、与他人进行联系并对他人施加影响,言语一经产生就是社会性的。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思维的发展并不是从我向或自我中心思维开始的,而是现实的、实际的、有实效的思维,经外界满足儿童需要为基础的。因此,思维从发生来讲也是现实的、社会性的。
3 儿童(学习者)的语言和认知思维的关系
皮亚杰认为语言来源于思维;认知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语言;语言只是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自我中心言语反映的是不成熟的思维形式,社会化语言反应的是发展程序更高的思维形式,语言对思维的发展不起作用。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言语在认知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言语作为思维的工具起着计划、协调、解决问题的作用,思维或认知随着语言这个心理工具的成熟而成熟,经由语言的发展而提高,而语言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中实现的。由此,从皮亚杰的理论来看,个体发展的方向是从个体化到社会化,个体思维的社会化是发展的标志。认知发展的过程是“非语言动作思维——自我中心思维——社会化言语和逻辑思维”。而从维果斯基的理论来看,社会化事物内化于个体思维,个体化是发展的标志,语言的发展是“社会言语——自我言语——内部言语”的过程。
从以上对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分析比较中,可以下表中获得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在学习理论中的不同观点:
五 结论
通过对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研究和比较,可以看到:两者虽然在对待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上有不同的侧重,从而导致两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上具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两者对于学习的观点是一致的,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要更好的将这两种不同侧重点的理论运用于教学、教育活动中,就需要对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观点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教育中的建构主义[C].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2]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 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 (1).
[3] 莫雷,20世纪心理学家名家名著[C].广东教育出版社,广州 2002.370-452.
[4]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 (3).
[5] 高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EB/OL].
[6] 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EB/OL].
[7]
张文兰,杨开城.建构主义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解析暨意义建构的心理机制的探讨[EB/OL].
[8]
马秀芳,李克东.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知识建构观的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04,204(1):20-23.
[9] 高文.教育中的若干建构主义范型[EB/OL].
[10] 赵静.试比较建构主义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第21卷第3卷(总第138期),6-7.
[11] 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EB/OL].
[12] 李小林.建构主义理论特征的分析[EB/OL].
[13] Silver, E. A.(1987)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mathematics problem-solving[J]. In: A. H. Schoenfeld
(ed.). Cognitive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p.33-60).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14] Von Glasersfeld, E. (1996) Footnotes to “The many faces
of constructivism”. Educational researcher,[J].25(6):19.
后一篇:【转载】日三餐怎么吃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