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也谈乡下人的“土气”——读《乡土中国》

标签:
转载 |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直是颇有名气的经典,其差序格局理论也被许多人熟知。但一直以来我自己却未能深入阅读,似乎也没有太多阅读的冲动和内驱力。前几日在一次线上直播课上听一位老师讲“肖战AO3”事件的危机公关,说到中国的熟人社会,粉丝与爱豆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突然间有了了解详情的兴趣。
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是费先生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学“乡村社会学”时的讲课内容和文章合辑。书中提到费先生对教学的认知和观点,大学授课不应该仅仅依托于现成的教材和课本,而应该利用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探讨一些有意义的课题。“乡土中国”便是其对中国基层乡村社会基本特征的追问。
教师的职责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个人,应该在这方面起带头作用。这一点,我颇为认同。在我看来,教材上的文字学生大都可以读懂,那么教师的任务便是引导其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教给他们学习和获得知识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需要教师本人对讲解的内容理解深刻到位,打通知识边界,触类旁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一知半解。
谈到农村人文化素养和文字下乡的问题,费先生认为:文字能否真正下乡取决于乡村社会及人民对于文字的内在需求。在他看来,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从地理空间上说,居于乡村某一村落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踏出他所属的村落,因此,对于周围的人和事都是非常熟悉的,甚至听脚步声就可以知道来者是谁,因此,许多用于陌生人社会进行交流的符号,在乡村社会便没有存在的基础和必要。
至于乡下人的“土”和“愚”,“土”源自于农村人对于土地的热爱和深厚感情,不识字也不一定就是愚。书中举了一个颇为有趣的例子:乡村教授们的孩子功课都很好,但却在捉蚱蜢的比赛中落后于乡民的孩子;乡民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非常灵活机敏,但认字和功课却不及教授们的孩子。因此,智力是一种学习的能力,而非识字,这一例子说明语言和文字的象征意义必然是依托于一定的需求产生的。表达和交流的内在需求是象征意义产生的前提。在一个社会特殊群体中,因个人交流的需要产生了不同群体和部落的“行话”,这是一种少数人之间的特殊语言。
这本小册子虽然刚读了几篇小文,但已经被其中的思想和洞见所吸引,对问题的阐释深刻且充满独到的见解,对理解中国乡村社会颇有启发。
匆忙阅读,较为浅显。是以为记,待来日,再仔细品读。
![[转载]也谈乡下人的“土气”——读《乡土中国》 [转载]也谈乡下人的“土气”——读《乡土中国》](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