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逻辑思维教育1:为什么中国学校不教逻辑学?

(2019-03-09 12:51:01)
标签:

转载

分类: 思维学

 

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早在1974年联合各教科文组织就做基础学科划分时,就把逻辑学排在了第二位,其重要性仅次于数学。但奇怪的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教育不仅在中学阶段不教逻辑学,甚至对大学文科和理科的逻辑学教育也开始进一步删减弱化。1988年,中学语文教材删除了有关逻辑学的教学内容,一些专家学者进而又提议取消师范院校课程中的逻辑学。进入90年代,情况变得更为恶劣。在很多大学,逻辑从必修课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选修课——最典型者,莫过于从1998年起,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文件,逻辑被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专业基础课程踢了出去。今天,不用说一般大众和中小学生,进入某个大学校园随机抓些大学生问问,可能会有多数表示以前从未听说过还有逻辑学这一学科,这是令人吃惊的!

 

逻辑学非常重要VS中国学校不教逻辑学——为什么?

 

前一段时间,我在青岛给中小学校老师们开了几次逻辑思维课,在课堂上随机调查了一下,发现在大学或在职阶段学过《逻辑学》这门课的人数几乎为零。这让我非常惊讶,因为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在上大学时还学过《形式逻辑学》这门课,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师范生学逻辑学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什么竟然被取消了呢?后来专门上网查了一些资料才发现,有许多原因是“不可描述”的,比如:

1、《逻辑学》难教,没有足够的师资。

逻辑教师难培养,数量少这的确是无法开设逻辑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以中国死记硬背,灌输式教育的传统,教不好做不到,强制灌输还是很容易的,比如就像让孩子像学国学死记硬背经书一样,可以先记住了打好底子啊,这似乎对师资的要求并不是很高。退一万步讲,就算《逻辑学》难教,也可以出简化版,低龄版的教程,奥数可以在小学教,马哲可以在中学教,为什么《逻辑学》不可以呢?甚至于要在大学院校课程中取缔逻辑学呢?

显然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2、《逻辑学》已经融入到数学和语文具体教学内容中了,无需专门开此类课程。

这个理由似乎很有说服力,但也经不起深度推敲。如果仅仅是以实用为目的,英语完全可以被列为选修课,数学也没必要学那么高深,因为80%的学生这辈子对英语和数学的实用仅仅是停留在最低级的小学水平上。而逻辑学表面看似乎没有什么实用性,但它是教人逻辑思维的专门学科,每一个强调数学重要性的老师都会对学生说这样一句话:数学看似抽象无用,但它是训练你逻辑思维的,而逻辑思维对你将来做任何工作都是最重要的。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学校不直接让孩子去学逻辑思维的真传——《逻辑学》,反而要拐个大弯道,让学生去学一大堆终生也用不上的数学课程来磨练逻辑思维呢?

另外,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接受过系统数学训练和语文训练的学生,逻辑思维并不见得多么优秀,这就像数学成绩高与数学思维优秀是两回事,语文成绩高与语文思维优秀是两回事,历史成绩高与历史思维优秀是两回事,政治成绩高与政治思维优秀是两回事……

逻辑思维的培养,如果没有专门的逻辑思维课程训练,而寄希望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来培养,这就像把强身健体与辛苦劳动划等号一样荒谬。另外,一帮不知逻辑思维为何物的数学老师和语文老师,又怎么有能力把逻辑思维教育贯穿于实际数学和语文的教学中呢?

欲以其昏昏,而使人昭昭,岂不谬哉!

 

3、《逻辑学》抽象枯燥,不适合中小学生学习。

这个观点更加荒谬,奥数似乎比逻辑学更抽象枯燥,但在中国中小学生学奥数几乎达到血拼惨烈的程度;马哲同样抽象枯燥,但却被列为中学、大学的必修课程。当人们学一门课程的时候,不是因为它容易才学习的,而是因为它有用、有价值才学习的。《逻辑学》被全世界教育工作者公认是有价值的学科,但在中国却不被重视,甚至在大学文科和理科教育中都被大规模删除,这显然是极其不正常的决策,这背后的动因起念令人细思极恐。

 

 

在我看来,中国的精英教育是一条“伪精英”生产流水线,就算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获得大学毕业证书,走出校门也是一个人才残次品,或者只能说是被塑造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精英”人才。

你能相信,一个从没学过数学的理科生是一个优秀的理科生吗?

你能相信,一个没开设逻辑学的教育体制能培养出真正的精英吗?

 

有关部门相信,不过我是不相信的!

 

2018年《中小学生逻辑思维7级》夏令营报名,登录微信公众号:逻辑头脑力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