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即将于5月31日上映音乐人文纪录电影《尺八·一声一世》以独树一帜的类型吸引了我。如果前者曾停留在新鲜层面上,那么它的内容则是彻底留住了我心。
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影片形式,而是以利落的章节形式切割了尺八演奏家、制管师、学者的生活,如同去往朝圣的路上,不断见各证尺八之路的践行者。
在影片结束后,主持人问尺八演奏家、民谣家小凑昭尚:“女生可以学习尺八吗?”。
现场一片轰然,有人说:“肯定有,只是你没见过”,还有人说:“传男不传女”。
小凑昭尚的回答是:“学习尺八需要M型的性格,我就是!”

可能有的读者禁不住要笑,这里所指的M型是说性格最小的型号吗?
确实,日本是一个极为矛盾的国家,他们传统音乐往往含蓄而热烈、敏感而坚忍、平和中蕴育着极端、纤美中隐藏着暴烈。
而世界上一流的音乐家大部分都是男人,所以音乐的世界也算是男人的世界 。

那么言归正传,聊一聊电影《尺八·一声一世》,电影越到后来越让人沉醉,这种意外惊喜感觉不亚于“你喜欢的男生,终于有一天约了你”。
音乐的修为可能有所差距,但有些事物的喜欢是天然的。
《尺八·一声一世》的故事不见得有多么生动,但它把音乐和人物交织后。给人超凡脱俗的感觉,仿佛置身于神圣的旅程,这大概跟尺八的渊源有关系。
尺八虽然是由唐朝传入到日本,但是在元明时代已经灭亡。现在游客在日本著名的正仓院看到的尺八,大概就是从我国南宋时期传入的。
而如今在日本深受民众喜欢的尺八则是由觉心禅僧在宋留学时带回来的,最初是法教虚无僧的法器,1871年虚无僧被废除,普化尺八得以普及,在民间传播。
最初普化尺八作为法器存在的,用于吹禅和护身之用。

所以,在听奏乐的过程中,或许你会感到聆听是一种修身养性,可以帮助达到忘我超我的境界。
整个电影《尺八·一声一世》有好几个称得上不可错过的曲子,首推佐藤康夫的《夜明》,这个曲子只要听过一遍就不会忘记。他把音乐和人的听觉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抚平心神作用。
尺八曲与佛教文化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我也算是佛教徒,所以在《尺八·一声一世》和我之间冥冥中仿佛有一股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对方。
据资料分析,在武士分支中,吹尺八被认为悟道的方法之一,这些人看尺八更像是一种精神工具,而不是单纯的乐器。
这种通过吹尺八修练精神的方法被称为吹禅,作曲家佐藤康夫用“一音一佛”来诠释这种救赎的力量,我觉得真的再完美不过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与西方的华丽音响不同,日本人更倾向于乐器的自然化,尺八在焦虑和压力的日本社会仍有相当数量的民众喜欢,说明清冷的传统音乐有时会缓解的心燥。
尺八的声望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而日本的审美侧重“空寂,幽玄”,这点似乎也适用于全亚洲。
片中佐藤康夫身穿洁白的和服在寺庙里演奏的《无常》真的是迷到我了,那种极具古典气质的传统乐器仿佛与他合为一体,每一个音乐都仿佛是用精神生命语言在诉说。
这也是为什么练习者学会了《宙》以后,内心充满了许多坚定。
那瞬间,他、寺庙、尺八仿佛立定了很久,这种清晰的感号力绝非言语可以传递出来。
电影中还有一个镜头:小凑昭尚前往长城,在长城墙这吹尺八,将尺八与自然融为一体。那风掠过发际,声音从远传近,穿过了千年之厚重,只要听过,便再难忘记。

《尺八·一声一世》与我们平时看电影、或是听音乐的效果截然不同,它不仅是表面形式层面不同,还有精神交流的突破。
这种小众且实践性很高的乐器需要一辈子或是几代人来完成。就像海山老师在片中说过:“尺八初学者摇头需要三年,因为练习颤音部分。
影片的拍摄花了一年的时间,实际上是拍出了几段人生甚至几代人生的传承,这些刻在岁月里,呈现给观众的是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积累,也就是电影的主题“一声一世”。
除了喜欢尺八,喜欢《尺八·一声一世》以外,我还想问小凑昭尚:“现在做M型女人,还来得及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