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喝太多祝福油的中产!抢不过穷人,被富人断了后路….
印度早期电影局限于歌舞的方式,这是每个印度片都绕不开的问题。近年印度电影改变了以往的风格,以反思现实为主调,更靠近愉悦人民的内心,使得它备受青睐。除了大家熟悉的《摔跤吧!爸爸》,即将在4月4日上映的《起跑线》也是本季不可错过的佳片!
与中国的教育困境如出一撤,电影讲述了为了抢入学名额的话题,比如片中呈现的印度家长凌晨排队,想尽各种办法走关系、搞捐赠、甚至想通过施压等方式达到目的。但是《起跑线》在辅线的处理、情节变化却复杂的很多,幽默的台词和喜剧多变的风格使得这部电影有别于以往的同类教育题材视角。
电影中一开始机智的展现了出身的问题。米塔跟着妈妈去裁缝店里定制裙子,因为领口太露的关系,妈妈和裁缝选定一条传统长裙,米塔有口难言。小裁缝店的儿子却私下向米塔保证,他一定会做出她喜欢的样式。开镜本身暗示了一个不甘于落后的妻子和一个喜爱妻子的丈夫,仅用细节符号就传递出了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一波暴击之后,关于阶层的另一波暴击又来了!公园里,皮雅孤单的呆着,没有小朋友跟她玩。米塔不懂为何没有小朋友和女儿玩?听了一个家长的话才矛塞顿开。原来,富人区孩子只跟会说英语的小朋友玩耍。上流社会的孩子要保持说英语的习惯,去顶尖学校,接受精英教育。也就是说,对方认定你们是月光集市开店的,代表了你的阶层是月光集市阶层,你再有钱也是混不到上流社会。米塔很愤怒,她宣布自己的女儿也会接受精英教育。“英语代表阶层”这一事实给米塔上了生动的一课。电影通过大量人物语言引发听者会心一笑,暗讽了隐藏在生活中的实际矛盾。
不仅是语言方面,《起跑线》还用一条主线,串联了多个浪漫又喜剧性的次要情节。一方面观众会被这对“二货夫妻”的闹剧逗乐,另一方面也会感受到电影中酝含着大千世界的滑稽。尤其是“入学顾问”这一机构产生,把电影推向了更为华丽的喜剧效应。印度的入学顾问通过一个又一个促进细节,把夫妻俩人捉弄的团团转。作为家长,他们接受了孩子培训、服装改造、面试改造等,仍然没能进入德里文法学校。原来,他们是来自于月光集市的出身问题,仍然是横亘在入学门槛的隐蔽性鄙视链。
你以为印度的新现实风格电影就是这么简单,那么就错了!开挂的民族有着打不倒的自信,除了抨击了印度人的虚荣心,电影还用大量片段刻画了贫富差距下的各自安好。拉吉从员工孩子获得了大自然学校的入学资格一事中得知,原来学校还有RTE学籍名额,专门为贫困生准备。
夫妻二人大为心动,拉吉去了RTE报名咨询的地方,意外被制造假文档的团队盯上,他们告诉他:他们到处有关系,任何机构都需要喝他们的茶,他们可以通过造假档案帮且拉吉获得抽取学籍的资格。有了这个“靠谱”渠道,拉吉非常非常高兴,回家告诉米塔。夫妻二人还没来得及享受完意外的喜悦,结果当晚电视台新闻曝光了:“德里文法学校有钱人扮成贫人暴占学位”的事件,媒体声称:“贫穷和苦难不能成为天资的拦路虎”。学校要亲自拜访所有的贫困家庭。
这次真的陷入了麻烦,夫妻两个人只好搬去贫民区居住。与对待瓦桑唯哈的邻居有所不同,拉吉和米塔很排斥邻居的热情。作为新贵一族,他们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受够了贵族阶层的排挤,在内心很大程度已经屈服于现实。但同时,他们又不安于现实。因此,他们身上有着鲜明的矛盾性:一边排斥富人圈的势力眼,一边又想跃入富人圈这;一边鄙视穷人圈的脏乱,一边在穷人圈享受简单快乐。《起跑线》表达了印度文化的多样性,比如希亚姆说:“如何在贫困生存是门艺术,我来教你!我爷爷贫困,爸爸贫困,我也贫困!”、“有等级的人才有名字、“在社会上,穷人以岗位称呼名字……”电影说出的问题,在中国何尝不是如此!只是大家都麻木,约定俗成的认为这是一种天然的习惯。在这些充满智慧和幽默的台词,电影一方面表达了批判的语调,另一方面让这部电影充满喜剧性。
总体来说,寥寥数千字不能完整的表达对电影《起跑线》的喜爱。作为一部有地域性的电影,它用真实的语言艺术跨越了这道门槛。它用高度的目光展现了人物的社会关系、情感,带动了观众介入感,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让人关注故事的发生。它在欢笑中告诉我很多哲理性的问题,诸如:“贫穷,无法那么轻易被传授”、“贫穷就是要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尤其是片尾,拉吉站在礼堂里大声说:“我以为贫困生进入这所学校,他们会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说粗口,打架,可是他们怎么样?”现实中,只要挤进了这所学校,大家穿着一样可爱的校服,吃同样的饭,接受同样的教育,后来逐渐融入到一体。就像校长那样,穷人女仆的女儿竭尽全力挤入富人圈,却再也不给穷人机会。虽然拉吉游离了固有的社会秩序,但他正视公平与正义的坚心,净化和震撼了我们。很多角落的失望都不是假定存在的,电影用宽恕和拯救的特质呈现了喜剧的力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