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关何处》:当你觉得生活无路可退时,说明理想正在塌方

标签:
电影 |
《乡关何处》的男主角是一个北上广导演,因他筹拍的作品废了,欠了一大笔外债,准备默默地逃回家乡,他计划在家乡重新开始人生。当然,这个主角也是一个“闷骚”的矛盾体,一方面他得意于这些年获过的成绩,另一方面他在旧识面前用沉默寡言埋葬了得意起伏。他归家的行李箱里有三分之一是奖杯和证书,为了把“荣誉”搬回家,他的东西几乎撑破了行李箱。事实上,这段镜头为他在小镇的经历埋下重大伏笔。后面的日子里,无数个人对于这段荣誉给以或明或暗的点评,除了老妈,所有人对奖杯的赞誉都是敷衍了事。
讲真,一个理想塌方的人,除了认怂,没有第二条路走。一个没有理想的群体,注定要被历史的洪流给淹没。正如男主要开婚庆公司,准备邀请老同学投资,他的同学一语道破了小镇的状况:“这里人口本来就少,年青人更少……”,那么以此可见小镇未来的发展显然缺少生机。除了缺少生产力,小镇还体现了巨大的贫富差距。通过了几组人物关系描述了壮丁对于家里的影响。男主的二姑夫金家,因为儿子外出务工,在争地的过程中,他干脆用菜刀横对前来讨地的周家。面对有儿子帮腔的对手,脾气火爆的他除了死拼,也是无计可施。这种人物性格没有视听版,文字语言的想象力是比较难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男主的奶奶,一个终日穿着民服的垂暮老人,她在片中的形象也寓意着她是土家文化的忠实追随者。在老伴出院的时候,这位老太太依旧坐在河边洗菜,念叨着要他中午按时回来,头也不抬的忙着手里的活。老伴倒在犁地的田间时,旁边的牛还在吃菜叶,丝毫没有悲伤感。说起来很讽刺,不仅牛缺心少肺,连家里的娃也是如此。人老了,存在感迅速贬值,仿佛可有可无。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治不好病,老汉还强行下床犁地的主因。
老汉的葬礼上,孙子和女朋友上床,女儿掐点回来哭坟,一切都在揭示“人老不中用”的生活逻辑。只有老太太一天一夜没吃饭,她没有流泪,也许眼泪在年轻时已哭干,也许不想哭给这些恩情稀薄的子女们。土家的习俗之一,过年可以和先人许愿。老大媳妇是希望两个儿子早日成婚,女儿是多挣钱,外孙女是希望爸爸快快好起来,只有老太太说希望大家平平安安。有老人在,子女间是亲戚;没有老人,子女间也可能是陌路。果然,落实分摊照顾老人的方案时,各家都开始诉苦,好在土家的传统还是令全家人有情理共识。
电影《乡关何处》的人物线是呈“树状”结构,让我想起了英语单词“family”的识字卡。在这个树状结构中,镇子里的每个人都想过出逃生活,比如靠碰瓷为生的小镇五少、男主的初恋陈静,也包括男主自己,然而他们无一例外都走向了殊归同路的命运。只有放下理想,才可以“衣锦归乡”,比如马大炮,比如在外地打工的二姑夫儿子。虽然他们没有理想,但是他们有同乡羡慕!揣着理想的穷光蛋谈人生价值太奢侈。片尾,男主迷失在了十字路口,也迷失了人生方向。电影的画面简单真实,剧情内里包含了颇有张力的生存哲学。它献给了困顿的小镇青年一条真理:“人生,这个未知暗殿,自己的路要自己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