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心引力》: “精致”没有偏见,不需区分阶层

(2017-06-06 14:16:12)


《内心引力》上映前,曾在北京电影学院播出过,据说反响不错。它被国家电影总局和中国电影资料馆选到国家艺术院线联盟。被选到这阵营,意味着对它开启了保护模式,那么它到底能不能站起来是一个未知之迷。但至少说明《内心引力》的成色还是不错的,值得观众花时间看一下。

关于这部电影,网上已经有简介,它讲了几个品牌创始人“从心出发,重新出发”的故事。因为是纪实电影,所以基本可以确定是真实的原型和真实的过程。电影跟拍两年,关于他们的故事应该有更多的内容,大概时长的缘因,都浓缩到了90分钟。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以为我只能维持30分钟的热情,但是却看了整整90分钟,一直到结束。虽然是纪实片,但是它的镜头语言以及叙事语言更接近新的文化精神的面貌,这样说又或许有些偏颇。总之,一线城市和四线城市的“小确幸”不一样、老板和员工的“小确幸”不一样、公职人员和打工者的“小确幸”不一样,看似,大家是在用同一样的生活方式,现在的消费到处可以微信结款,旅游区挤满了到处旅游的人,即使地域特色的美食也已经沦为大众餐饮,这个世界好像看起来所有的东西都在同步。事实上,电影就这种新时代环境下的生态生活画了一个圈。

很多利已者连起来变成利已群体,很多精致的人连起来变成精致群体,很多文化的人连成片就是文化群体。世界在推动发展的时候,并不统一。《内心引力》最先出现在镜头的是老同学的聚会,不管是什么行业,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就是“发展”。在精英层,你的UP空间决定了你未来发展的可能。发展的终极目的是稳定。话虽如此,咱们用逆向思维去辩证这个理论,为了“发展”,抛弃稳定,值得不值得?很难说。当然,我们知道,体系内部的斗争潜力是多样化的,呆下去可能什么发展也没有,但是去外面就如想象那般容易吗?很多知名人士的名气是建立在知名的平台,离开平台以后前途无量的甚少,大部分走了弯路。在业内,老生常谈一句是:“你牛是因为平台牛;离开平台,你什么也不是”。就如执业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的思路,让你去选择和他同样的路,你会走吗?我想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会抛弃在医院稳定的岗位,去选择建设一个医生集团。因为这个事情不仅超过想象,反抗中国医学生态体系,去搭建一个新的世界观本身很难。就像他第一次选址、联络专家,结果卡在了投资人的几个问题中,如:“我只关心这个项目的回报是多少,你能给出吗?”、“这个项目在政策上能不有通过?”融资+项目成败+收益,是创业者真正关心的核心点,然而张强似乎更注重创造一个想象中的医生行业秩序。

除了人物张强以外,《内心引力》的镜头并不是均匀的,笔墨还着重了先锋书店的钱小华。我能理解电影的用意。在纸媒先赴后继倒闭之后,书市的辉煌程度也远不如前,一些四五线城市的新华书店要么沦为考试教辅专铺,要么关门大吉。我是不会把书店开在偏远地区的村里,更不用说在一个只有留守老人的村里建咖啡馆,尽管我知道有雨露树木的味道和书香更搭。但是钱小华这么做了,还邀请了老人来喝咖啡,甚至把他们的生活照打印出来挂在墙上。村里有人到处找自己的照片,有人喝了咖啡仍是苦涩的直咂舌,还有人拿着书囫囵吞枣的阅读。特别搞笑的是,村里一个老太太连喝了五杯,可能她性格中就有“执行者”的因子,只要是有利的事一定要做到极致。反正书和咖啡绝不会和村里愚昧落后的老太老头搭在一起,虽然他们也不认可这两样小资的东西,但是他们眼中熠熠生辉,没想到在余下的岁月里也有一次这样的人生体验,是“文化人带来了精致”。

当然电影还讲了关于精致和理念相结合的话题,不同于商业味道的精致,他们更注意精神的精致。如:吴永红给山区孩子跑东南亚去选材造桌椅,毛继鸿到边界去寻找最好的“咖啡豆”, 把文翰收到不到最好的食材就亲自雇人挖……..他们在这个投入的过程中,不计成本,只是为了还原梦想中的生活。他们梦想中,不管是山区的孩子、村里的老人、城市的白领还是有钱的患者,每个人都需要精致。我喜欢这部电影,更重要的是喜欢它在里面搭建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