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嘉诚基金长期资助的汕头大学今秋将试行“住宿学院”:由学生提出申请,结合个人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自由选择与哪位同性同学合住一间宿舍,这意味着今后同一宿舍的大学生舍友可以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院系甚至不同年级。
这则昨天的新闻是由汕大校长助理李丹教授于前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对外宣布的,并计划在明年全面推广这种在海外普遍采用的大学生住宿方式,对由汕头大学率先在广东省内实行“住宿学院制”,我一点也不觉得惊奇,因为该校的背景,汕大一直保持着与香港与海外高校的密切联系,它正走着一条“不一样的办学道路”。据我所知,海外的大学大多也是由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宿舍的。“住宿学院”被认为是一种先进的学生社区管理经验,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美国的耶鲁大学都在使用这种管理模式。
美国大学对一年级学生通常都要求统一住校,当年女儿接到美国大学录取通知后,就可以在学校的网上填一张学校的调查表,告知学校自己想住什么样的宿舍(一人房、二人房或三人房等)、想与什么人合住等,学校会尽量根据学生的不同要求调配同居伙伴。女儿希望英语能快些进步,提出要与美国本土学生一起住,结果学校真的给她安排了一位学语言专业的美国白人女孩一起住。如果不提出具体要求,很有可能就会给她安排一位中国同学了。我在哈佛与麻省理工陪读期间,去过学校一些学生宿舍做客,也发现他们同居的同学基本上都是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有个学经济的同学就告诉我,喜欢跟学数学的同学一起住,遇到难懂的数学题可以随时请教。
记得我们当年读大学的时候,学生宿舍都是在新生入学前就由校方安排好了,按专业班级划分宿舍楼,并具体分配了每一位同学的房间。实行同班同学一起同吃同住同学习的“三同”住宿模式,四年大学生活下来,会让许多人培养出亲如兄弟姐妹般的深厚同学情谊,毕业后也会一直保持大家庭式的关系。这种住宿模式好处明显,但缺点也明显。好处是易于学校集中管理,方便班级开展活动,同学间的学习讨论也很方便;不好的地方是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太过“步调一致”,不利于学生拓宽视野积累人脉,即使有专业以外的人脉也多是仅局限于老乡或校友的关系。
这种高度统一的住宿模式一直沿用至今,我们的孩子都上大学了仍然如此。面对今天社会发展的格局变化,我认为目前国内这种广泛采用的住宿模式已经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了,许多工作岗位都已呈现出多元化、速变性等趋势,需要我们的大学培养出创造力、执行力、适应性都不错的学生,一句话就是综合素质要好的接班人。孩子的成长是个的复杂系统工程,课堂学习只是一个部分,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其实都是一个学习过程,混住宿舍模式正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广阔的人生舞台,接触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知识,学习跨专业思考,有利于他们开阔专业以外的视野,积累人脉,有利于工作后的发展。还可能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甚至可以影响到他们对今后事业的选择。
当然,我赞成大学生的“混住”是指同性混住,对于近几年出现在美国一些高校的异性混住现象我是不赞成的,异性混住并不符合中国国情,在美国也有不同看法,甚至让不少美国家长都忧心忡忡。
目前我们大学的研究生住宿选择已经比较自主了,但本科阶段的住宿仍然计划性很强,孩子们没有办法自选宿舍。实际上,孩子在本科阶段的经历对其一生的影响很大,本科的同学关系也是最为被看重的,大概是与这个阶段孩子们的“纯真度”密切相关。在美国,不管一个人最后的学历出自哪所著名大学,其本科毕业的学校往往才被认为是他的母校,可见本科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我们的大学早点实施让本科生同性混住的宿舍模式,我想,这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国的社会发展都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期待着汕头大学的学生“混住”改革,能引发出中国大学教育理念的一次进步。
(注:此文在补充了“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此项住宿制度,期待它的进一步被普遍采用”的意思后,已发表在2008年5月6日羊城晚报的晚会版上,谢谢跟评博友提供的最新信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