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8日 雨
今天是女儿在波士顿剑桥林兹拉丁中学毕业的好日子,看着即将踏进美国大学继续学习的女儿,想起去年底今年初协助女儿报考美国大学的经历,心中最大的感慨就是上美国大学,学生与大学之间真的是双向选择!不会像国内大学招生那样,只能有一所大学录取;美国的学生在择校期间,有许多东挑西捡的机会,若犹豫不决的话可先下几百美元定金,而报不报到则另说,这是个极有意思的博弈过程……
货比三家,先列出报考名单
到美国去读大学是不少中国学生的一个梦想,但美国有四千多所大学,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呢?对这几千所不同档次的大学,人们一般给它们划分为五大类,一是私立大学,是在有理想的成功人士捐赠的基础上建成,归私人所有,由董事会管理,收费比较贵;二是公立大学,如各州立大学,完全由政府出资,满足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需要,价钱比较便宜;三是教会大学,出于宗教目的,由教会拥有,补充社会基本教育条件并服务宗教目的;四是公立社区大学,提供低学费的两年制学位教育,瞄准那些无法进一流大学的学生(也有些学生为了省钱,先读两年社区大学再转学到公立或私立大学,因为美国大学的学分是可以跟着学生走的);五是私立职业大学,以盈利为基本目的,相当于企业或者公司,这类大学一般收费较高、办学水平较低。
要报考美国大学,首先就得在这五花八门的大学中挑选。对此我是“蒙渣渣”,于是女儿的美国中学指导老师就给我布置家庭作业——让我上专门介绍各个大学的专业网站去浏览,跟女儿商量好准备报什么大学。我们听取了在美国的朋友们的建议,最后确定一流、中流与保底三个层次的大学都各报了两三所(类似于国内的重点、非重点大学分布)。
在美国,报考大学的数量是没有限制的,如果你愿意,随便你报多少所都行,不过每所大学都会跟考生收取几十到近百美元不等的报名费,报名之后还得不断地往大学寄送各种材料、打电话发邮件沟通,有时还得寄加急件什么的,因此想广种薄收的话也得考虑报考的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了。
我们原先并没有让女儿到美国读大学的计划,所以在国内时根本没有接触过托福及美国的“高考必考科目”SAT。只是因为在高三的这一年因陪读有机会在美国读中学并面临着高中毕业要升大学,“无备而来”的我们就没有像许多考生那样报上十多二十所大学,而是根据我们家的实际情况,重点挑选了七八所大学试试,女儿很喜欢美东地区尤其是波士顿这个著名的大学城,自然地,所列的大学全都是美东这边的啦。
择校原则,首看性价比
进入一流名校是考生的梦想,家长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像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耶鲁等一流的大学深造,但一流大学绝大多数都是私立大学,学费极其昂贵,若再加上生活费等支出,每年起码需要四五万美元以上的费用。假如孩子能考上这类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大学(名校所获得的各种捐助很多的),通常都能够申请到学校的奖学金,但这种学校不是那么容易考上的。而排名没有那么靠前的二三流学校虽然容易申请些,但学费往往也不会比名校大学低多少,可能够拿出来资助学生的经费却又相对少多了。
权衡之下我们就特别留意那些公立大学的收费与专业情况,我还专门研究过个别有教会财力支持的著名大学,发现在这种学校中也不乏中国留学生,据说国内某外语学院的一位院长也是某所美国教会大学毕业的,美国的一些教会背景大学的办学水平也相当不错,有的收费甚至比公立大学还要便宜。我曾建议女儿报考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一所著名教会大学,但女儿说不喜欢教会大学,最后就放弃了这个选择。而对于那些收费非常低的社区大学,我们也没有考虑报考,因为如果为了在美国读大学而让女儿进这种类似国内的大专学校,我们觉得那倒不如回国参加高考去考个重点大学。
性价比如何虽然一直都是我们选美国大学的一个最要考虑的因素,但也不是越便宜越好,还得看学校的情况。女儿最后确定就读的纽约州立宾汉顿大学就是一所性价比非常优越的大学。
纽约州立大学是全球最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整个体制由64所学府(分校)组成,共有学生近390,000人。在64所学府中获得《耶鲁大学日报大学指南》选为全美“二百大”的只有奥尔巴尼(Albany)、宾汉顿(Binghamton)、水牛城(Baffalo)及石溪(Stony
Brook)4所,其中宾汉顿大学(BU)是纽约州最悠久的公立大学,也是纽约州立大学中排名第一的分校。
BU管理学院和护理学院提供的就业课程是美国知名的,特别是它的会计系很有名,不少毕业生能进入一流的会计师事务所,据说华尔街好几个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的CEO都是该系毕业的。目前Ebay的CFO鲍勃.斯旺就是该校的MBA毕业生。
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今年最新的权威排名,BU在全美国四千所大学中排名第74名,与明尼苏达大学、印第安那大学及密歇根州立大学并列;同时它也是全美前30所最好的公立大学之一,如果在美国东北部地区则是最好的公立大学。BU的本科教育特别有名,本科生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来设置自己的专业方向,如海洋生物、艺术管理学、声音合成等等——这在美国其他大学也不多见。本科生四年后的毕业率达到了70%,而全美平均才28%。
BU还有五年制的本硕连读项目,学生可以选择人文学或工程学本科+管理学MBA,像计算机本科+管理学MBA、电子工程本科+管理学MBA等等。
据2003年美国Kiplinger‘s Personal Finance
Magazine针对各公立大学的评比,BU是最值得就读与最多州外学生就读的学校;《今日美国》2004年公布的统计资料说,该校博士生班学生到海外交换的研究人数是全美的第14名,是“最具国际观的学校”的前5名。目前,该校的国际学生约有1100名,约为所有学生比率的10%,分别来自全球87个不同的国家,有不少来自大陆、香港、台湾的学生在此留学。
作为公立大学,BU所提供了较好的教育课程设置与生活条件,但其学费并不算高,今年它的州内学生学费仅5840美元,州外学生(包括国际学生)是12100美元。而同样是公立的马里兰大学却需要18890美元,私立的康耐尔大学与波士顿大学分别是31300美元与37000美元。收费相对便宜而排名不算太后,又以本科教育出名的宾汉顿大学,能吸引到那么多海外的留学生到此学习也就不奇怪了。我们觉得,能在本科阶段就进入一流的大学学习固然很好,但如果受条件限制,先选择一所中等偏上的本科教育不错的大学,等读完四年后再报考一所一流的大学去读研究生(研究生阶段申请奖学金的机会很高),也是不错的选择。
双向选择,报不报到考生说了算
有意思的是,因为许多考生报考了许多大学,陆续收到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常有的事。一般来说,每所大学都有个最后确认考生是否入读的时间(通常是四月底),而在这之前的时间里,大学会不断地来信来电话来邮跟“准学生”沟通,介绍学校情况,希望说服考生能到自己的大学里深造。学校也知道每个考生手里都拿着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肯定有部分人放弃自己的学校,因此都会比实际录取人数多发出些录取信,以免最后招不够学生。
而考生方面也害怕自己回复学校晚了,名额已经没有了而上不了大学。在美国,考上大学而没有大学可读的事情是有的。于是有些考生在确定不了自己到底是上哪所大学时,都宁愿先向大学交上350美元的学位定金(将来可以抵交学费,若不去上学则不能退回),然后再等待其他大学的消息。
这是个挺有意思的博弈过程,大学要向考生示好,完全站在了被考生挑选的位置上,考生们在经过货比三家后,最后确定上一所他认为最合适自己的、同时也有最优惠条件的大学。正因为这样,美国的大学与大学之间的竞争也是很激烈的,每年学生报考大学前的阶段,各所大学都要做市场推广,不仅在美国国内做,还要跑到海外做。可以说,一所大学行不行,最终就看它是否能吸引到更多、更好的学生了。


宾汉顿大学也是在三月初就来邮来信告知女儿被录取的消息了,是我们报考的几所大学中最快伸出橄榄枝的,但当时我们也不急,还在等待其他大学的动静。结果宾汉顿大学不断地来信介绍大学的情况,甚至还给了女儿一个专为“最优秀考生”而设的特别奖励计划,并许诺将来进校后如何如何。了解这所大学的美国朋友说,通常这种奖励计划在过去是极少给国际学生的,可见该校确实很希望我女儿上他们的大学。考虑到该校的优越性价比,再加上人家的诚心诚意,这么着女儿就开开心心地准备去报到了。
(此文部分内容曾发表在2006年9月5日《羊城晚报》晚会版上)
原创图文,版权所有,
非经许可,不得转载,
违者必究!特此声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