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以情释景 情景交融
——朱自清《春》赏析
在一连串殷切有加的盼望声中,“来了”“近了”“起来了”“都出来了”,接着是,“生长着”“笑着”“走着”,“领着我们向前去”。
这是什么景象?
这是春,是语言大师、诗人、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
《春》的开篇里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的结尾里写道:“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在开篇与结尾中间,《春》又为我们迭次展开了精美的画卷:春草偷偷地钻;春花眨着双眼;春风送来鸟语花香;春雨笼起一层薄烟。而春天的人们呢?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春》,让我们饱览了春天的景色;《春》,更让我们敞开了春天的情怀。
于看不尽的画意,叙不完的诗情之中,我们强烈地感受着,感受着朱自清先生那种亲近大自然、感悟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浓浓的天人合一思想。
“盼望着,盼望着……”是谁在盼望?是等待春天的人们。人们在盼望什么?盼望着生机勃勃的春日。
《春》之发端便把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们无须分辨:是人在拥抱大自然,还是大自然在拥抱人?反正他们是亲密无间地难分难解地互相拥抱着,乃至都嗅到对方的鼻息,听到对方的心跳。
《春》之结尾亦然。春像落地娃娃,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像钢铁般健壮的青年。那么娃娃、小姑娘、青年又是谁?是春啊,是“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的宝贵的青春啊!
是他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与人类的未来,是他将“领着我们上前去”!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春》的主旨决不是一般地描写春天,颂扬春天,而是要通过春天享有奋斗的时间,赢得民族的希望。
由此,我们不难统领全篇,厘清脉络,尽察《春》的本色。
关于《春》在观察入微、描写细腻、结构严谨、语言精美等诸多特色,已有相当多的赏析文字见诸于传媒。我以为,《春》有两个最大的亮点:一个是如上所述的内容方面的天人合一思想与拟人化;另一个则是下面要谈的形式方面的语法修辞与修辞格。
如诸位所知,修辞格是为了强化语言(含口语和书面语)的艺术感染作用,经人们长期积累并约定俗成的具有特殊形式与表达功能的语言格式。
《春》里面大量应用了明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例子可以信手拈来,不胜枚举。如: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像眼睛,像星星”“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这些用“像”“仿佛”等喻词明白无误地打比方,就是比喻中的明喻。其目的显然要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使被描写的主体,在形象和功能上更易为人们接受。
“春天的脚步近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他领着我们上前去”……这种将非人类的春天、太阳、小草、鲜花、茅屋等事物,克隆以人的相貌、姿态、行为乃至语言的写法,就是比拟中的拟人。其作用明显地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起到以情释景,情景交融,人与自然交辉相映的艺术效果。
《春》里面还灵活准确地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
排比:“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映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移就:“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对偶:“小路上,石桥边”“披着蓑,戴着笠”“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
双关:“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仿词:“山朗润起来了”“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他们也赶趟儿似的”。“朗润”在词典里没有收进,又不像是方言土语,我是只在《春》里见到,觉得很生疏的。“赶趟儿”这个词儿,北方倒也讲,意思好像是“来得及”“赶潮流”,《春》里的用法似乎是后者,但和花合在一处成为“花赶趟儿”却不多见。这两个词,我们在《春》里读到了,却没有突兀的感觉,相反,却隐隐觉察出作者的新意,显示出作者风趣、幽默、求新的写作风格。
还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春》里面的修辞手法大都是综合运用的。如: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在这些句子中,都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辞格,有时兼用,有时套用,有时连用,令语言的色彩争奇斗妍,让拟人的春天呼之欲出。
在反复读过《春》之后,我们会发现,《春》里很少使用借代和夸张的修辞格,作者宁肯偶尔仿词,也不愿词句隐晦或过于远离,这也正是《春》的质朴与平实所在,是春天能以人的姿态生活在作者与读者中,活跃在自然与人类社会中的秘辛。
当笔者满含对春天的敬意写完本文的时候,北国的春天当真来了,已经升到零度以上的气温,正在欢度着冰雪交融的浪漫时刻。人们正无比珍视得来的工夫,缔造着日益辉煌的希望。对此,笔者有《春景谣》一首为证:
春景谣,春景谣,春日过春桥。
春阳暖春草,春土护春苗。
春山春水含春笑,春雨春风泛春潮。
春烟袅袅,春路迢迢。
春花好好,春柳飘飘。
春院春桃小,春姑春兴高。
春诗咏春昼,春曲唱春宵。
春梅春雪春不老,春酒春情春更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