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015-01-15 08:34:04)
标签: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
分类: 养养性 |
第七十九章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释义】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和就是和解,和大怨就是大的矛盾、大怨恨、大怨仇,通过什么原因还是和好了,必有余怨就是心中多少还是会有点疙瘩,怨恨的一种阴影,那怎么化解这些心中的疙瘩呢?方法就是报怨以德,报就是酬报,怨就是那些怨恨,以德就是以德行,好的行为,好的心态,所以要化解人家心中的余怨就要对对方有好的态度和行为,以德行去消化他内心的余怨。安可以为善?我看过很多人的解释,我也思考了一天,我们习惯把“安”字看成疑问,就是解释为怎么可以这么做啊,能够对吗?我一直搞到昨天晚上,睡不着觉,半夜两点多起来打坐,思考这个问题,突然间好像闪出了老子骑着青牛,空中好像传来两句话,一句是“家和万事兴”,一句是“相安无事”,我刹那间明白了,这个“安”应该就是相安无事、和睦相处这种意思,而不是反问词,豁然开朗之后,整章就融通了,这里正确的理解一定是能够凭着和睦相处这种关系可以使未来越来越好,彼此相安无事啦,关系就越来越密切啦,那不就是越来越好了嘛,这就是安可以为善,为善就是使未来更加美好。跟那些有大怨仇的人和好,心中总是有些疙瘩,那么怎么办啊?就必须以好的态度、行为去感化对方,使对方的疙瘩彻底消失,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啊?原因就是和为贵嘛,大家和睦相处,局面就会越来越好嘛,老是吵吵闹闹或战争,彼此都不好,所以说安可以为善。那这个“报怨以德”的观念从哪里来啊?是不是老子的一贯思想啊?是的,以前不是说“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还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就是做到至柔,以良好的行为去面对有仇怨的人,对于那些有恩的人就更加要报德了,怨的人以德报之,恩的人更加要感恩戴德。从上面这些章句来印证,豁然开朗,就觉得“安可以为善”就是彼此和睦相处,相安无事,未来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关键词是左契,古代人的契约都是分左右写的,中间可能再写了什么东西,然后分为两半,两个放在一起就是完整的,一般这人就拿着左边,古人通常以左为大,右边为次、为客,契就是我们现在的合约、合同,那些有智慧的人跟别人合作事情的时候,坚守信约,但是不会去强制别人也必须遵守,因为有些特殊情况可能真的做不到,人品不好赖账也是有的,那就先管好自己,没有一定要责备别人和自己一样,反正我带好头。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老子进一步告诉我们,不仅仅圣人这么做,一般品德好的人也是这么做,有德的人是掌管、履行好自己的合约,无德的人就是专门在指责、责备对方,彻是推翻、撤掉的意思,不是严于律己,而是严于责人。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无亲的意思是天道是大公无私的,没有因为和自己亲近而特别照顾,跟自己疏远而特别的不照顾,不会的,天道是那么的无私。善人是不是指善良的人啊?不是,如果专门对善良的人好,不就是天道有亲了吗?无亲就是对大家一样的,老子前面讲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一视同仁,常与善人最正确的意思是“常善与人”,也就是以良好的一面去对待一切人,明白了前面的“天地无亲”,就知道不是专门对好人好,对坏人不好。上面一整章的意思就通达啦,老子告诉我们学习水那种至柔的特征,和大怨,人家有余怨,你还是首先带头对人家好,使他内心的疙瘩给彻底消失,搞好彼此的关系,搞好人与人的关系,搞好邻里关系,搞好邻国的关系,有什么好处啊?相安无事,未来就会变得越来越好嘛,天天吵架、天天战争不是很麻烦嘛,就是安可以为善,要怎么做啊?自己带好头、守信用,继续推下去,品德好的人都是这样做的,都是自己带好头,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是总是去求全责备其他人,那么他们这么去做其实是怎么回事啊?这个跟天道是一样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