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南懷瑾大師講《道德經》之三
(2013-02-14 20:04:27)
标签:
转载 |
分类: 养养性 |
41、《道德經》之四十一章
最聰明的人聽到這些自然法則後,能盡力去遵循;普通人聽到這些自然法則後,則是半信半疑;愚頑之人聽到這些自然法則後,總是嗤之以鼻。如果這種人不嘲笑的話,就夠不上是高深的"道"了。所以創立這門學說的人認為:"具有高智商的人,反而有點糊塗;那些想在自然法則上有所長進的人,反而有點畏縮不前;將這種道視為一錢不值的人,他們自身也是一錢不值。具有與天地相融通的高度悟性的人,就如同山谷一般具有深厚的知識底蘊,但知識面又太窄。最潔淨的物質表面雖然好看,但極易弄髒,具有廣博融通能力的人又似乎不深厚,具有某種感應能力的人又恰似一個小偷,總是暗中算計別人,不善於哂弥腔鄣娜穗m然純樸,但又好象是人類的一種別支。"
42、《道德經》之四十二章
是道這一自然法則使人類認識到了象徵整體的數理“一”,這一整體“一”又分成邉雨P係的陰陽“二”,由陰陽的合併又組成了靜止空間“三”的認識。由這三者形成的自然規律演化了大地上的萬物。萬物總是包含著抽象的陰和具象的陽兩方面,它們依靠微小的氣體達到陰陽的協調。人類所厭惡的,莫過於孤寡和貧困,然而王侯總是用孤、寡和不穀來稱謂自己,究其原因,萬物的發展規律或許是只有先損才後有益,或許是先得益而後遭損。前輩教導我的,我也將教導晚輩:能成為頂天立地的棟樑之材,其英名將長存於世。我將把這句話視為施教的最高宗旨。
43、《道德經》之四十三章
哂锰煜伦钊崛醯淖匀环▌t,可以馳騁於極強大的國家,憑藉這一點,可以無處不達,無孔不入
44、《道德經》之四十四章
名譽和生命哪個最可愛?生命與財產哪個最重要?得與失哪個害處最大?過分地愛戀某一方面,必然會耗費大量的精力與財力,過多地聚斂財富,必然導致大量地喪失。懂得滿足的人就不會以現狀為羞恥,明白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帶來危險,就可長存於世。
45、《道德經》之四十五章
凡有大成就的人,好象在某些方面總有不足之處,(正是這一得一失,才使其作用相互彌補,整體上)
46、《道德經》之四十六章
世界各國如若遵循了道這一自然法則的話,那麼賓士於沙場的戰馬也會回來耕地。世界如若違背了道這一自然法則的話,那麼兵馬就會在市郊出現。最大的禍根莫過於不知滿足,最大的災難莫過於貪得無厭。可見,懂得了滿足就會心滿意足,也就會經常獲得心理滿足。
47、《道德經》之四十七章
(真正有能耐的人,能做到)
48、《道德經》之四十八章
從事學問研究的人越多,作為道這一自然法則就會超越(損)得越多,當超越達到極限時,(就會帶來一些與之相反的規律)
49、《道德經》之四十九章
聖人常常沒有個人的意志和恩怨,他們總是把百姓的意志視為自己的意志。對於善良的人,我們能報之以善良,對於不善良的人,我們也能報之以善良,這才得到了真正的善良。我能相信的,我也信,我不能相信的,我也能相信,這才得到了真正的信。聖人生活在世界上,總能與整個世界同呼吸,與整個世界的意志融為一體。百姓都能傾聽聖人的教誨,而聖人總是認為自己像孩童一樣無知。
50、《道德經》之五十章
人總離不開由出生到死亡這一過程。能生存下來的只有三成,中途夭折的人也有三成,為求生奔波而死的人也有三成。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人們珍愛生命的意識非常強烈。據我所知,那些不被死亡所震懾的人,他們行走于山林之間不會受到虎豹的攻擊,加入部隊不披戴鎧甲,甚至不帶防禦武器,(有些人也不會罹難)。仿佛野獸的尖角不會去鬥他們,老虎的利爪對他們也無濟於事,身上也沒有刀槍可容的地方。這又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他們從來不把死當作一回事。
51、《道德經》之五十一章
是道演化了萬物,是天地的靈氣積畜了人類的精神財富,是物體表現了自然界的各種形態,是器物構成了各種不同的功用。由此而推,世間萬事萬物無不遵循道的法則而崇尚天地賦予的靈氣。萬物對道的法則和天地靈氣的崇尚,不是出於一種命令,而是自然界的本性所然。按此理推,既然是道生化了萬物,人類智慧又能不斷積累,不斷豐富,那麼,長此以往地不斷昇華,又不斷產生一些與之相對立的學說,並對這些"異端邪說"採取保護,
52、《道德經》之五十二章
天下總有一個開端,我把道作為形成天下萬物的原因。既然已經找到原因,就可以知道其結果;既然明白了結果,就可以反推其原因。要達到這一境界,還得終身為之奮鬥不息。如若封閉了自己的思路,就如同將自己關閉在門戶之中,這樣的人終身用不著勤懇(勤懇也無用);只有開擴自己的思路,才能完成自己的事業,這樣的人就得始終不畏荊棘,勇往直前。見到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能將這種現象弄個透徹。能始終看到自己柔弱一面,也就是達到強大的條件。善於哂蒙磉叺年庩柟庥白兓祷氐綄Α暗馈钡难芯浚艜Φ烙兴魑R坏┯X得沒有留下任何再可研究的方面,那就等於毀滅了自己。這就是所謂遵循了最基本的常理。
53、《道德經》之五十三章
假使我這一介凡夫有一點能力,我將始終將道德的研究作為人生的奮鬥目標,只有偏離了自然法則的研究,才是我最怕的。一條大路本來相當平坦,但一些人總喜歡走小路。朝廷本有良好的規章,但田地卻是一片荒蕪;國庫中本來空空如也,然而一些政客卻打扮得極其華貴;身上本來帶著利劍的武士,卻厭起飲食來了;百姓本來豐衣足食,卻偏偏有些人又偷起了享玩之物。這些現象並不是自然法則下的產物。
54、《道德經》之五十四章
善於創立偉業的志士,其意志堅韌不拔,善性交的人,興奮時間長,後嗣的煙火就會不斷。人由天地秉承下來的悟性受之個人,這是客觀實在的反映。這種悟性受益於家庭才顯得略有餘地,悟性受益於鄉里,才會顯得上升,悟性受益于邦國,才會顯得豐盈,悟性受益於天下,才顯得博大。所以智慧表現為多種目標和多個層面:有以自身為目的的,則著眼於自己,有以家庭為目的的則著眼於家庭,還有為鄉里的,有為國家的,有為天下的。我為什麼明白天下之理而一般人不行呢?就在於以上原因(言外之意是,我有傑出的智慧和遠大的目標)
55、《道德經》之五十五章
具有先天智慧的人物,好比子宮中的嬰兒,需要倍加庇護,才不會遭到毒蟲的叮咬,猛獸的侵襲和鷙鳥的搏擊。雖然筋骨還很柔弱,但拳頭卻能握得緊。雖然還不知道兩性的媾合是怎麼回事時,但生殖器就自然會脖起來。雖然整天哭個不停,但聲音不會嘶啞。這些均是人體和諧的本能反應。自然界相協和的原理,就叫做基本的常理,瞭解了一些普遍的常理,就可以說是明智人。有益於人類生存的稱之為吉祥,能用意志支配行動的人,就稱之為強者。萬物發育到最旺盛時,就會走向衰老,好象是違背了道的無限性法則,但這種現象已經很早了。
56、《道德經》之五十六章
一旦有了某一領域的知識,他不會到外面隨便張揚,那些喜歡抛頭露面的又沒什麼真才實學。如若封閉了自己的思路,就如同將自己關閉在門戶之中;挫敗對手的銳氣與分道揚鑣也是相仿的;能協調陰陽之光與同流合污也沒有本質的區別。這即是所謂深奧的“相同”
57、《道德經》之五十七章
治理國家要倚仗正義,用兵打仗依靠出奇制勝,要奪取天下,必須覺得原來無事可做(得心應手)
58、《道德經》之五十八章
一個政府越顯得沉悶,就意味著民眾越淳厚,一個政府越顯得精明能幹,就表明民眾不安分守紀。表面看來是災禍,其實又隱含著福氣的一面;表面看來是一種福氣,其實又隱藏著災禍。哪個能明白這其中的根本道理呢?其實世界萬事萬物不存在純正一面的。正常與怪異可互相轉變,善良與邪惡也能彼此迴圈。人類對這種現象迷惑不解由來已久。因此,聖人雖然公正,但也不舍去非公允的一面,雖然廉潔,但也不舍去非廉潔的一面,雖然辦事執著,但也不舍去靈活應變,雖然渴求輝煌,但又不想處處放射異彩。
59、《道德經》之五十九章
管理人事,研究自然,不如重視種田。只有糧食,才是每天要吃的。重視了吃飯問題就是注重了自然之德。重視自然之德的積累,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一旦能解決任何問題,就不會知道哪是最佳的境界(即最完美的境界)。當你達到這一完美境界時,就有了立國之本。有了這一立國之本,國家就能長久。這就是所謂國家根深蒂固長盛不衰的法則。
60、《道德經》之六十章
治理一個大國就如同烤一鍋小魚,(越是去翻越容易爛)
61、《道德經》之六十一章
一個大國,如同天下河流的下游,它是掌管天下的根本,也是天下彙集的中心。女性總是以她的恬靜來贏得男人的歡心。恬靜是屈尊於下的表現。只要大國以一種屈尊於下的態度對待小國,就能贏得小國的傾心;只要小國也能有暫時屈尊於大國之下的態度,就能贏得大國。所以,或者是以一種屈尊於下的態度來贏得小國的傾心,或者是小國以一種屈尊的態度贏得大國的庇護。大國不過是想將天下置於自身的關懷之中,小國不過是想參與世界事務
62、《道德經》之六十二章
自然法則,萬物均受它的統攝,有能耐的人視之為寶貝,無能之輩也受它的保護。華美的言辭可以贏得眾人的愛戴,優良的行為可以廣泛地影響一批人。即便那些無能之人對別人也不會放棄好的言辭和行為。所以,剛被擁立為國王或大官員的人,雖然授予了玉器車馬,但還不如坐在家中聽人講授自然法則的知識。古人為什麼如此珍視自然法則呢?不是說(掌握了道這一自然法則,就可以做到)有求必得、有罪可免嗎?所以自然法則就成為天下最珍貴的知識。
63、《道德經》之六十三章
要實現有為,必須覺得以往無為,或者說,在做有為之事時,要以無為態度來對待;要做大事,必須覺得以往無事(辦事得心應手)
64、《道德經》之六十四章
處於穩定狀態的事物易於把握,處於醞釀階段的事情易於謩潱嗳醯臇|西易於碎裂,細微的塵土易於消散。做事要從未做過的事考慮,管理要從沒有導政大亂著手。一根大樹總是從幼苗長起,高臺總是由一撮撮泥土堆積而成,完成千里之遙的路程,還得靠一步步行走。做那些別人已做過的事就會失敗,執守于已有的成果,不思進取,也會失去眼前的果實。所以聖人總覺得目前沒什麼作為(意為不滿足現狀,想開闢新領域)
65、《道德經》之六十五章
古代那些懂得社會法則的統治者,不是用明民政策來管理國家,而是用愚民方式來實施管理。這是因為民眾難管理其根源在於智者百出。所以依靠民眾的機智來振興國家,實則是為國家養了一批盜伲灰揽棵癖姷闹腔蹃砭S護國家,反而造福於整個國家。得知道這兩者也都屬於對立的治國方略,(沒有一味的好與壞)
66、《道德經》之六十六章
江河湖海之所以能成為無數川流小溪的彙聚之所,是由於它們處於一個好的下游位置,故能成為川流小溪的歸順之處。因此聖人明白,要想成為萬民之君,就必須將個人的意志置於國家之下,要想當領頭人,就必須將自身的利益置於國家之後。正是由於明白這一道理,儘管聖人位居人民之上,而民眾不感到重壓,儘管身居人民之前,而人民不會去加害他。正由於做到了這一點,民眾都樂於擁戴他,而不是厭惡他。
67、《道德經》之六十七章
所有人都認為我所研究的法則指導意義大,似乎大到了與眾截然不同的程度。正因為指導意義大,所以與眾完全不同;如果相同,早已有人研究了細處之道了,(還用得著我來研究嗎?)
68、《道德經》之六十八章
善於致缘恼客不會崇尚武力,極會武功的人不會輕易發怒,在競爭中能取勝的人,決不會同對手一起智蟀l展,善於用人的人總是將部屬看得很起。這即是所謂不爭的天德,是借用別人力量成就偉業的致裕桥c自古形成的天下自然規律完全匹配的最高境界。
69、《道德經》之六十九章
一旦結下深仇大恨,要想和解也必然有積怨,又怎麼能達到與人為善的境界呢?所以,聖人(總是在尚未得罪人之前)
70、《道德經》之七十章
我的理論極易理解,也極易實施。可惜天下人都不能理解,都不去實行。就像臣必須侍奉君一樣,我的見解也是有源頭的。並不是這些人沒有知識,而是由於不瞭解我的知識。真正認識我這一理論價值的人極少,按照我的理論行動的人也極希貴。正是由於這樣,所以聖人的外表是極尋常的,其實他們的大腦中裝著極其寶貴的思想。
71、《道德經》之七十一章
明白自己知識不夠的人是可貴的,不明白自己缺乏知識的人是有害的。聖人沒有這種病態心理,是由於他們時刻擔心自己缺乏知識所導致的痛苦,所以能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72、《道德經》之七十二章
一旦民眾不畏懼威權,就會給朝廷帶來更大的威脅。(治理一個區域),既不要讓居住在這裡的民眾感到恐懼,也不要使民眾對所生存的環境感到厭惡。只有不採取高壓政策,才不會使民眾厭惡。因此,聖人能自知之明,又不會將目光停留在自己身上,能珍愛自己的生命,又不會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所以能做到捨棄一方面的利益,得到另一方面的好處。
73、《道德經》之七十三章
勇氣建立在魯莽基礎上,就會招致殺身之禍,勇氣建立在理智基礎上,就會活得瀟灑。這兩種方式有表現為有利因素的,有表現為有害因素的。上天總是表現為對一方面的厭惡,誰又知道其中的原因呢?自然界的規律是:不用爭鬥卻能取勝,不善言辭卻能應酬,不挖空心思、處心積慮卻有致裕挥脧娖让顓s會自動歸順,全在善於哂渺`活應變的致浴_@些規律就像一張遮罩在天上的網,順應它的經緯就會有所得。
74、《道德經》之七十四章
既然民眾不怕死亡的威脅,又怎麼能用死亡威脅民眾呢?假若能使民眾常常畏懼死亡,就對那些為非作歹者執行極刑,哪個還敢犯上作亂呢?假若民眾過著尋常的穩定生活,就一定怕死,就常設主宰生殺權的司法機構。若取代司法大權而主宰生殺權,這就如同取代林木工匠去砍伐,這樣做很少有不傷手的。
75、《道德經》之七十五章
民眾饑餓是由於上層吃稅的人太多,因而饑餓;民眾難管是由於上層社會注重自身的政績有為,因管得太死而導致造反而難以管理;民眾輕視死亡是由於上層社會把自身的享受看得重,民眾因饑餓而不把死當作一回事。只有不把自己的享受視作首位,這才是比享受更重要的賢明舉措。
76、《道德經》之七十六章
活著的人是具血肉、富有韌性的柔弱之軀,一旦死亡,又變得直挺堅硬,生長的草木總是柔軟脆弱,一旦死去,又變得枯萎乾裂。所以堅強與死同類,柔弱與生共伍。由此可見,軍隊過分強盛就必然會毀滅,木太硬必然容易折斷。追求強大是下策,依靠柔弱才是上策。
77、《道德經》之七十七章
自然界的法則如同張開的琴(注:如同豎琴)
78、《道德經》之七十八章
天下最柔弱的莫過於水,水滴石穿的攻堅能力,其它事物均無法比擬,這是因為有執著不變的毅力。哂萌彳浀牟呗钥蓜龠^強硬的方式,天下人無不明白這一道理,但就是不會用於實踐中。因此聖人說:“能受任於國家重大災害之時的人,才是國家真正的君主;受任于國家不吉祥的戰亂之時的人,才是天下真正的領袖。”
79、《道德經》之七十九章
一旦結下深仇大恨,要想和解也必然有積怨,又怎麼能達到與人為善的境界呢?所以,聖人(總是在尚未得罪人之前)
80、《道德經》之八十章
一個小國(民眾少),就要努力減少民眾。即使有豐富的器物不要讓民眾使用,迫使他們害怕死亡而不得不遠徙他國。即使有車船,不要讓民眾去乘坐,雖然有武器鎧甲,也不要叫他們上陣,讓他們回復到結繩計數的時代,國家所用的人也是這類人。整個國人就會心甘情願地滿足現有的飲食、服裝、風俗習和居住條件。這樣一來,毗鄰國家的人雖然能相互看得到,兩國雞的叫聲雖然能相互聽得到,(由於你太愚昧太落後)
81、《道德經》之八十一章
值得可信的言辭往往不中聽,中聽的言辭又往往不可信任。真正有知識的人往往不是一個博學的人,博學的人往往又沒有專一的知識,世上優良的人為數不多,多數人總是不優良。聖人不追求財富上的積畜,已經把自己的理論研究當作人類的頭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