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科学与技术》教学大纲

标签:
颜色科学教学大纲 |
分类: 颜色科学 |
颜色科学与技术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颜色科学与技术 |
课程代码 |
03110980 |
||||||
学 |
4 |
总学时 |
64 |
讲课学时 |
56 |
上机学时 |
0 |
实验学时 |
8 |
课程A/B类归属 |
B类 |
开课学期 |
第四学期 |
||||||
先修课程 |
高等数学A(上)(卓)(08100880)、高等数学A(下)(卓)(08100890)、大学物理A(上)(卓)(08100300)、大学物理A(下)(卓)(08100310),或高等数学B(上)(08100012)、高等数学B(下)(08100022)、大学物理A(上)(08100541)、大学物理A(下)(08100551) |
||||||||
适用专业 |
印刷工程(含卓越班) |
||||||||
开课单位 |
印刷包装与数字媒体学院印刷工程系 |
||||||||
《颜色科学与技术》是研究色度学及其在印刷工业中应用的学科,是印刷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为理解颜色(颜色产生四要素)、描述颜色(主观和客观方法)、复制颜色和颜色评价。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大学物理》和《高等数学》。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将为学习《印前工艺原理与技术》、《印刷工艺学》、《数字印刷》、《印品质量检测与控制》以及其它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颜色科学与技术》是基于人类感知色彩的四要素讲述,以理解颜色如何产生、主观和客观两种方法描述颜色和印刷方法复制颜色以及如何评价颜色为主线讲述相关内容,要求学生以色彩为主手段来进行印刷生产和实践。
本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
1.课堂教学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色彩产生所需要的条件以及色彩混合和色彩视觉理论;描述颜色部分讲述显色体系和混色体系表色法,以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在印刷工业色彩复制中主要讲述密度学体系和色度学体系控制和检测印刷品质量,以及相关参数的意义和在生产实践中的使用。
2.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环节,让学生掌握色彩的色度检测和密度检测方法和原理,以及通过密度学相关参数的测量和数据分析能达到评价和分析印品质量,并能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案。
教学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1)要求学生掌握产生色彩的原因、描述色彩的方法和模型以及印刷复制色彩的原理等;
(2)要求学生掌握颜色视觉理论模型、色彩目视评价和色度评价方法。
(3)要求学生掌握颜色的色度学体系和密度学体系相关知识,并能在具体实践或生产环节具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
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 |
教学目标 |
|||||
(1) |
(2) |
(3) |
|
|||
毕业要求1 |
1-4 |
|
√ |
√ |
|
|
毕业要求2 |
2-2 |
|
√ |
√ |
|
|
2-4 |
|
|
√ |
|
||
毕业要求4 |
4-1 |
√ |
√ |
√ |
|
|
4-2 |
√ |
√ |
√ |
|
||
毕业要求5 |
5-4 |
|
√ |
√ |
|
|
(一)教学内容结构关系图
(二)具体教学内容
1.理解颜色(12学时)
(1)教学内容
介绍本课程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讲述光度量参数、光源、眼睛、物体的光谱特性,色彩混合及视觉理论。
(2)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本部分知识点的讲授和学习,可支撑“毕业要求4”中的“指标点4-1和4-2;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光度量参数、颜色混合、视网膜结构和功能、颜色视觉理论及图示,以书本教材为主,重在理解;
2.描述颜色(20学时)
(1)教学内容
主要讲述孟瑟尔和NCS显色体系以及CIE1931RGB和CIE1931XYZ颜色体系;均匀颜色空间CIE1976LAB及颜色的表述方式是本部分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
(2)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本知识点的讲授和学习,可支撑“毕业要求2”中的“2-2,以及4-1、4-2和5-4.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对相近色进行色差判定和评估并会用现代色度测量仪器进行色差分析和计算;课外拓展和学习基于CIE1976LAB色差公式的其他色差公式;
3.复制颜色及颜色评价(24学时)
(1)教学内容
主要讲述印刷工业中的色度学和密度学检测和控制法,同色异谱复制概念以及印刷色彩复制工艺和色彩合成方式及原理;掌握密度学体系中印刷控制参数含义和检测目标。
(2)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本知识点的讲授和学习,可支撑 1-4、2-2、2-4、4-1、4-2和5-4。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密度学检测原理和方法以及印刷三颜色油墨质量评价,印刷呈色方式以及网点面积率及网点扩大等。
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实验、作业、随堂测验及考勤等多环节训练和督促检查,巩固学习成果。本课程安排4次实验,6次作业,1-2次随堂测验。
课堂讲授以基础知识-原理知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明线,通过问题提出、方法思考、计算检验等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实验教学包含4个实验,实验1、2和3为验证性实验,实验4为综合性实验。 实验1、2和实验4为两人一组,实验3为4人一组,要求每个人都要掌握相关设备的使用、实验数据的记录和问题的分析。实验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现场操作、完成的样张检测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等考核手段,以实现教学目标。
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如下:
序号 |
实验项目 |
学时 |
性质 |
要求 |
1 |
印刷品光谱反射率测量及不同光源下颜色观察 |
2 |
验证 |
掌握颜色光谱反射率的测量与绘制; 理解颜色与光源的关系;理解物体光谱反射率与光源的关系; |
2 |
印刷品色度测量及色差分析 |
2 |
验证 |
颜色三种常见色度的表示方法及含义;颜色样对间色彩评价和色差判定及计算;掌握CIE1976LAB颜色空间; |
3 |
色料混合及油墨颜色质量评价 |
2 |
验证 |
色料三原色及其间色的印制,掌握GATF三原色油墨的质量评价方法以及密度计的使用; |
4 |
印刷品呈色方式观察及印刷网点扩大计算与分析 |
2 |
综合 |
通过对印刷样张网点密度、面积率的测量和计算,学会分析和评价印品样张质量。 |
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终考试三个环节的成绩综合评定产生。各评价环节所占比例及对教学目标的支撑如下表所示。其中,期终考试采取闭卷形式,内容涉及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题型包括填空题、简答题、作图和分析题以及计算题等。
成绩评定 |
评价环节 |
教学目标 |
平时成绩(20%) |
作业(10%) |
1、2、3、4 |
随堂测验(5%) |
1、3 |
|
考勤(5%) |
|
|
实验成绩(10%) |
实验一(2.5%) |
1、2、3 |
实验二(2.5%) |
2、3、4 |
|
实验三(2.5%) |
2、3、4 |
|
实验四(2.5%) |
2、3、4 |
|
期终考试(70%) |
试卷(70%) |
1、2、3、4 |
通过平时作业、随堂测验与期终考试等对学生专业核心知识进行考核,通过实验对学生实践动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进行考核,即对毕业要求1、3、4、7的相关指标点的达成度进行评估。
1、《颜色科学与技术》,郑元林主编。
九、执行大纲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应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讲授,注意精讲多练。
2、抓好实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研究色彩的能力,要求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并认真完成实验指导书上规定的要求。
4、大纲内章节的顺序和内容的安排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情况作适当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