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14日上午,我的手机里传来一个并不熟悉的声音:“我是大众日报的一个读者,我一直在关注你们的照片。作为一个读者,我可不可以提些我个人的意见?”
当然。我非常看重读者的意见!虽然有的时候听上去有些紧张和汗颜。

“一版的照片新闻事实不错。”对方欲抑先扬,但语调诚恳,“但好端端的花儿,怎么非得掐下来戴在头上?”——我这两天晚上睡不着,正在看《今古奇观》中“灌园叟晚逢仙女”之类的文章,折花损花,天理不容!——读者提的问题在点儿上。后背开始冒汗。其实头一天发稿的时候,这样的疑问在我、在版面编辑(经晚上交流探讨得知。我遇见问题的时候,通常会及时让有关人员与我一起分享)那里都有过,只是很快就忽略过去了。

“二版的照片文不对题,”电话那边语气肯定,“部队的教官在给社区联防队员示范正步走的基本要领,但正步走中没有图片显示的这个动作”。——对没当过兵的我来说,确实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七版的照片怎么看上去官兵地位悬殊呢?那个当官的在搽洗栏杆,当兵的端着水盆伺候着,这就有点儿作秀了。”——我真佩服这位读者眼光的犀利!有经验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张照片摆布的痕迹,但这样的照片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不胜感激啊!
听完电话,我才意识到对方是用手机打的,看样子还是外地的。
我开始反思。
这三张照片,都是本报记者拍摄的,其中有两位是摄影记者,另一位是资深驻站记者。而这三张照片也都是经过我的手发稿的。
就我而言,应该检讨三点:
1, 放行了有悖常理的照片,把关不严。
2, 在知识面不够的情况下,没有与记者充分交流,也没有征询明白人的意见。
3, 我相信记者还有别的照片可选,但懒了,没有浏览记者的照片。
归结为一点,一个图片的把关者必须严重注重细节。“魔鬼在细节中”,一点没错。
就记者而言,视觉道德敏感必须提高,采访必须细致,镜头选择必须没有歧义,是非常重要的。
我诚恳向这位读者以及所有关注我们报纸的读者表示谢意,并希望大家毫无保留的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是我们改进工作的重要标尺。
再次鞠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