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实用工艺美术奇葩——阳新布贴
(2019-02-11 22:10:14)在阳新县民间曾广泛流行过一种古老手工艺品——阳新布贴。所谓阳新布贴,是由阳新农村女性灵活运用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布料,在底布上构图设计,经裁样、剪拼、粘贴、锁绣制作而成具有各种精美图案的一种传统民间实用工艺美术品。它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传承了古老的楚文化风格,是中国布贴画园地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奇葩。
制作精巧
阳新布贴制作精巧,但工艺并不复杂。一般要经过“构图—剪布—粘贴—缝制—补绣”等五道工序。即先选好一块质地较厚的单色底布,确定构图主题后,将各色花布(一般是缝制衣物时剩下的边角余料)贴在“衬帮”上,巧妙搭配,按范本或纸样剪成各种图案,再用糯米将图案粘贴在底布上,然后,用针线沿图案纹路锁边并整体滚边。最后,对贴布无法表达的内容如花蕊、动物爪牙、毛发等,用刺绣法进行补充,使整个构图完整协调。有的还要连缀铜铃、铜钱、流苏等饰物。于是一幅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色彩明艳的布贴画就形成了。在制作手法上,阳新布贴吸取了民间剪纸、刺绣、壁画、雕刻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融为一炉,形成独有风格,整个图案看上去就象一幅具有浅浮雕效果的剪纸。
实用性是阳新布贴最显著的特点。阳新布贴用途广泛,涉及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用途有三种:一是儿童用品。有布鞋、暖帽、马甲、包裙、涎兜、肚兜、披风、书包、玩具等;二是婚嫁用品。有披肩、绣鞋、围裙、荷包、枕片、轿帘、帐幔等;三是宗教用品。有蒲团、僧帽、垂幡、对联、台布、香袋等。阳新布贴深受妇女儿童喜爱,许多姑娘在出嫁时都将亲手制作的布贴画作为镇箱之宝。过节、赶集、走亲串友时,布贴衣物俨然成为妇女儿童的盛装礼服。
图案精美
阳新布贴图案取材广泛,内涵丰富。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日常用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皆可入图。图案中主要人物有观音、罗汉、仙女、童子等;主要动物有凤凰、老虎、麒麟、鲤鱼、蝴蝶、蝙蝠、喜鹊等;主要植物有莲荷、桃子、梅花、石榴、牡丹、金瓜等;其它物象有花瓶、花篮、如意、八卦等。每种图案各采用暗喻、谐音、类比等手法,表达一定的寓意。如用老虎镇邪祛灾,用葫芦表示“福禄”,用喜鹊、铜钱表示“喜在眼前”,用石榴表示多子多孙等等。图案处理夸张、变形,只求神似,物象造型原始稚拙,色彩处理对比强烈,组合构成自由无羁,表现主题浪漫吉祥,整体风格古朴、粗犷、豁达、洒脱,乡土气息浓郁。且因阳新古代属楚地,布贴中楚文化特征明显,如布贴底色多用红色、黑色,图案中凤凰千姿百态,这些都与楚人崇凤、喜红、尚黑的传统有关。
阳新布贴虽然构图复杂,但表现的主题非常鲜明。从总体上看,表现的主旋律是喜庆、吉祥、祝福之意。细细区分,主题千变万化。主要有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金线吊葫芦、凤穿牡丹、虎佑平安、喜鹊登梅、鱼戏莲荷、榴开百子、观音坐莲、天女散花等等,少数布贴还直接绣有汉字,如“吉祥如意”、“金玉满堂”、“花开富贵”等。一般每幅布贴表现一个主题,或祈求人寿年丰,或祝福婚姻幸福,或寓意子孙繁衍,或希望早日成材等等。这些主题均反映了阳新人民向往幸福、追求美满的良好愿望。
源远流长
阳新布贴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民俗专家认为,阳新布贴至少有200年以上的历史。关于布贴的起源,专家也有两种说法:一是刺绣说。刺绣,又称丝绣,是我国一种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即是用针、彩线在丝绸上绣出各种精美图案的丝制品。由于它取料珍贵,技术要求高,制作耗工费力,难以在民间普及,遂成为皇家贵族享受的“专利”。随着大量印染织品的出现,心灵手巧的阳新妇女,经过剪贴、拼图,创造出一种物美价廉类似于传统刺绣的“替代品”——阳新布贴;二是剪纸说。该派观点认为,剪纸是民间喜爱的一种民俗艺术,但由于它主要用于装饰和欣赏,实用价值不大,勤劳务实的阳新妇女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便逐渐将剪纸手艺移植到剪布上,发明了阳新布贴。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都表明阳新妇女具有聪明过人的秉赋、富于创新的精神、勤俭节约的品质以及求实高尚的审美情趣。
阳新布贴虽历史悠久,但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1985年全省民间艺术普查时被挖掘出来。1987年进京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一鸣惊人,引起轰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多家报纸进行了报道,称它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此后,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进行专题介绍,使阳新布贴扬名全国。1988年后,阳新布贴走出国门,先后被选送到原苏联、原捷克斯洛伐克、塞浦路斯、苏丹、利比亚等10余个国家参展,被外国友人称为“神奇的东方特有的艺术品”。1990年阳新布贴被收入《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1993年后,被编入湖北省小学、中学、大学美术教材。2006年被列为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正在申报国家保护项目。
前景堪忧
在太子镇明菊老人家里,至今珍存着一册线装本布贴图谱,里面还夹有一些剪纸式样。据她介绍,布贴作品虽有图谱、式样和一些实物作参照,但其手艺主要还是依靠手头传承。过去,农村女孩一般在十几岁就开始在母亲教习下穿针引线,学习布贴,一般一、两年后就基本掌握布贴技巧,可以自己创作了。农闲时节,姑娘们聚在一起,互相学习,切磋手艺,临摹、习作各种布贴作品。阳新布贴就这样代代传承。令人遗憾的是,市场经济大潮对传统的布贴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物美价廉的商品琳琅满目,布贴这种“土玩艺儿”,逐渐被时尚的姑娘们冷落。她们有的要上学读书,有的要外出打工挣钱,有的即使在家,忙时做农活,闲时贪玩,几乎没有人愿意学习布贴画了。掌握布贴手艺的绝大多数是中老年妇女。阳新布贴,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工艺后继乏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可喜的是,随着一股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思潮的兴起,阳新布贴的艺术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如今这朵山野小花,因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倍受收藏家和外国友人的青睐,已成为收藏新宠和馈赠佳品。目前,阳新县文化馆已成立了阳新布贴传习所,着手传承并研发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有理由相信,阳新布贴发展的第二个春天正在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