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健美冠军赵鑫:健身行业同样需要高学历人群
采访、作者 | 胡艺瑛
每个办公室里都有这样的女孩——她们从微薄的工资里抠出一大部分双手奉给健身房,每天路过,但一年下来进去的次数屈指可数;她们的手机内存大方匀给五花八门的健身App但几乎从不点击,对新流传的各种减肥妙招了如指掌但从未验证;每个午饭时间都是她们意志力爆发的高峰,她们可以瞬间变身草食动物,虔诚无比,但也丝毫不妨碍她们加班结束后准时出现在家门口的烧烤摊前,快乐地大喊一句:“老板!来十个烤扇贝!”——承认吧,在千篇一律的养生朋克面孔背后,你只是跟任何年轻又盲目的肉体一样,既不养生,亦不朋克。
若论过去五年都有哪些尚未扩张便被迅速做空的市场,就不得不提健身行业。没有哪一家健康概念企业不曾打过健身房的主意,也没有哪一家健身房自愿放弃涉足食品领域的野心,但因当中的分水岭太过模糊,两全的案例尚未在投资人期待的目光中到来。
这真是一个可爱又可笑的时代,人们嘲笑诗人却又恐惧科学,真正的赢家也许不属于任何一个商人,而是心理学家。我们试图回忆健身热潮到底是从何时被热炒起来,却意外地从这条温度线中发现经济市场的痕迹。十多年前第一家在香港中环心脏地区高价买地兴建的健身房今天依然健在,落地玻璃前单调的白人面孔终于在经历若干轮换血以后变得天下太平,中产阶级的传说也悄然走漏风声——当我们在跑步的时候,我们曾多么骄傲地自以为跨越了阶级食物链。
然而,就在健身风潮的前景仍不明朗的今天,健美行业已经滑向一片尴尬的生存状况——就算是新鲜血液不断涌入的一线城市群体,将健身与健美概念混为一谈仍是常有之事。但这个时代的可爱之处在于,终于有一些理性的声音让心理学家离场,让健身回归健身,让健美得到理解,让商业自由生长。我们在北京四月一个异常寒冷的雨天,驱车十公里敲开全国健美冠军赵鑫的门——应门的是小铁,一只迷人的犬星人健身王子。在诺大的健身房里我们终于告别了长久以来和健身教练浮于表层的对话,与涉足于健身健美的“两栖”行业代表赵鑫好好谈了谈——现代社会主流审美的大势所趋是否施压健身行业?关于力量训练与有氧训练到底我们还有多少误解??健身行业的专业度始终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未来走向如何?
http://p3.ifengimg.com/a/2018_20/948310ae2956a09_size306_w650_h977.jpg
审美标准在变,只有自身观点统一才能摆脱审美绑架
凤凰网青年:“筷子腿”和“A4腰”我们都听得太多了,这好像已经成了当下社会里统一的审美标准。
赵鑫:的确这种标准已经成为了主流,但多少有些审美绑架,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或适合这种标准,比方说我就做不到。
凤凰网青年:“健美女王”在这种形体审美标准下也“不合格”,这听起来好像有点讽刺?
赵鑫:说实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非常沮丧,这不是健康应该带来的追求。同样,这种审美对于大众而言也不是一件好事,过于迎合主流审美会将自己放在一个被动的位置。你会发现,审美标准时时在变,只有自身的观点统一,才会处于自由的状态。
凤凰网青年:你是接触健身多长时间才进入这种“自由”的状态?
赵鑫:我健身至今已经五年了,从一开始频率就高达一周五天,每天两小时。当然了每个人的状况都不太一样,除去健身房的时间,还需要考虑个人基因问题和运动习惯等其他因素。
凤凰网青年:所以健身也有潜规则?需要看基因?
赵鑫:如果人人都能够运用科学的健身方法,必然能够达到自身基因条件的最好外形,但坦白说,如果你涉足的是竞技健美,天生的身材比例与基因条件,确实起决定性作用。毕竟涉及到竞技,就自然有相应的评判标准。
凤凰网青年:比如呢?
赵鑫:健美比赛有几个必要的聚焦点——身体比例、肌肉含量和肌肉线条等等。拿我所在参加健身比基尼项目来举例,这其实也是最接近大众审美的项目了。首先它在比例上要求女性参赛者头小、肩宽、腰细、腿长,其次,胯窄在竞技层面更有优势。从肌肉含量这个考量维度来说,这个项目对肌肉含量的要求倒是相对较低。
凤凰网青年:我刚才走进来,看到墙上挂的那些赛场照片,其实很难跟现在坐在我面前的你画上等号。
赵鑫:对,因为在台上都都要涂抹美黑油彩,这个就很有意思。众所周知,体白容易显胖,而我们在台上就是尽力展现肌肉线条,只有暗沉色调在灯光下才能让线条一览无遗。
http://p3.ifengimg.com/a/2018_20/bd6b97ca989004f_size385_w650_h872.jpg
任何通过节食在短期内达成瘦身效果的食谱,都是不科学的。
凤凰网青年:其实不只是健美,大部分人对健身这个概念都是很模糊的。
赵鑫:健身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大众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足球、篮球和羽毛球等一切运动都属于健身范畴;人们常常将“健身房”进行的一切运动等同于健身,其实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不应该将健身局限于健身房内的锻炼。
凤凰网青年:但健身房依然是“健身”这个概念最直接的联想,而且健身房其实让很多女生又爱又怕——只要提到健身,好像就总是容易跟肌肉夸张的形象画上等号,每次去健身房,都会看到力量区男女比例极度失衡,女生似乎很容易有健身长肌肉的恐惧。
赵鑫:这是老生常谈的误解了。但健身的直接结果并不是产生肌肉,而肌肉也并不意味着不美观,而且,往往我们追求的线条感就是肌肉效果。
凤凰网青年: 很多人对力量训练都有不少误解。
赵鑫:力量训练最显而易见的效果不是肌肉感,而是身材紧致度。我想几乎没有一个女生不希望自己的身材紧致,但紧致的基础恰恰就是肌肉量,女性的年龄增长往往会带来肌肉量的减少,受雌性激素影响,女性的肌肉增长量只是男性的几十分之一,当你真正进入训练状态以后,你会发现体型只是一种非常形而上的目标,力量训练对于女性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凤凰网青年:那么有氧运动呢?比如说跑步,能实现紧致或者减肥的效果吗?
赵鑫:很多人单一地通过跑步减脂其实完全说得通,但这种纯粹的有氧运动存在一个弊端——一旦停止就会反弹。而无氧运动,是能真实地通过提高基础代谢水平,改变你的体质。
凤凰网青年:这里好像又出现专业术语了,“基础代谢水平”,怎么理解呢?
赵鑫:基础代谢水平,举个例子就是,我和你坐在这儿一个小时,我的基础代谢水平比你高,我白白消耗的热量就会比你多;我们吃下同样的食物和水分,你就比我容易把多余的能量储存为脂肪。
凤凰网青年:说得我已经不想再聊下去了,但我其实有下载运动App锻炼的!说到这里我想八卦一下,你会使用这种健身App吗?
赵鑫:坦白说我在训练的过程中并不会使用任何App。健身App的浪潮确实降低了健身的门槛,但它们都存在一个通病——没有一个App能够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健身。
凤凰网青年:所以我们每天跟着App上蹿下跳其实是在做无用功吗?
赵鑫:严格来说,你确实在App上消耗了一个多小时,但这种运动带来的健身效果其实微乎其微。因为App的另一个弊端在于,所有指导动作都是由专业人士示范,但是这种身材都是通过抗阻力量训练达到的,可是受众会误以为,只要跟着App练,就能得到这样的好身材。
凤凰青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跟着App勤勤恳恳地训练,但却没有一点起色。
赵鑫:对,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因为线上内容的距离感,往往让你误以为自己已经轻易掌握了某种健身方法,实际上却距离尚远。直到现在我的健身助理每周依旧需要保持两次培训,很多技能的掌握远远不止一朝一夕的事情。
凤凰网青年:看来健身真的不存在一劳永逸。
赵鑫:确实如此,在整个体系当中,健身动作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健身涵盖了你的整个生活态度,你的健身状态,以及饮食习惯。健身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更让你下意识地向往健康,这是最理想的量变状态。
凤凰网青年:很多女生都将减肥等同于节食,但现在看来也许没有什么科学根据?
赵鑫:俗话说三分练七分吃,其实大众对于饮食有太多误解,一味地认为健身专业户的碗里只有水煮食品,还有人问我是不是都不往食物里放盐,说实话我觉得这都是以讹传讹的结果。恰恰相反,健身以后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懂得如何从容品尝美食,除非在备赛阶段严格控制自己避免摄入高热量食物,平时基本上不会戒口。因为运动热量的消耗可以令我的食物摄入热量达到平衡,这才是控制饮食的初衷。
凤凰网青年:所以所谓的哥本哈根的二十一天减肥法,也是个笑话?
赵鑫:任何指导人们通过节食方式短期内达成瘦身效果的食谱,都是不科学的。因为这类食谱削弱了基础代谢水平。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就像手机在电量即将用完的时候会进入省电模式,自动关闭许多功能,身体在热量储备较低的时候依旧保持工作,就需要减弱很多正常生理功能,这种损伤是温水煮青蛙般地损害整个身体机能。
http://p1.ifengimg.com/a/2018_20/5b485cf151fa0bb_size356_w650_h974.jpg
高学历做健身圈并不浪费,这个行业同样需要高学历人群
凤凰网青年:有一个很俗的问题,关于你的高学历,我想应该有无数人问过你,从事健身,对高精尖的北航硕士毕业生来说不“浪费”吗?
赵鑫:其实我常常想回应那些提出质疑的人——你觉得什么专业从事健身行业才不算浪费?实际上健身涉及的专业知识比我们自认为丰富太多,包括生物力学、生物化学、生物解剖等等。我自身的专业是生物医学工程,在某种程度上和健身并不是毫无关系。
凤凰网青年:你说服了我。但用同样一套道理去说服长辈,应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吧。
赵鑫:你能够想象,最初我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除了我妈妈基本上全票反对。他们挨个找我谈话,给我灌输各种大道理“一份稳定的工作多么重要”。但我决定从事健身行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时已经想好了哪怕不赚钱,失败了我也还年轻,没什么可怕的。
凤凰网青年:那现在呢,这些年下来有过倦怠期吗?
赵鑫:任何一份职业的怠倦期必然存在,但最多也就是备赛的头两个月。我是从研究生阶段开始接触健身,直到现在我还是常常建议大家,学生时期是培养健身习惯的最佳阶段。
凤凰青年:我很好奇,你是怎么熬过怠倦期的?
赵鑫:这是一个自我开导的过程,更像是你体内两个小人之间的拉扯和对抗,直到你迈出训练那一步,一切都会好起来。其实熬过倦怠期以后,意味着你的意志力也提升了一个等级,每一次升级都是打败一个舒适区。
凤凰网青年:其实健身的人也有这个问题,今天的一腔热血,但一次加班之后,朝九晚九地到了家,就什么意志力都消失了。
赵鑫:这当然是常态,但人们一般不会意识到,工作的疲惫都来自脑力劳动,这与训练产生的疲劳并不完全重叠。任何一种运动是消耗也是补充,它能够帮助机体分泌正向的激素,反倒提高工作效率,两者相互正向引导。
凤凰网青年:但大部分人其实都不会意识到这种互相促进,只要一累,一疲惫,健身的念头阵亡,“养生”就上位了,好像眼下健身和养生常常莫名其妙地被打包,这算是专业滋扰吗?
赵鑫:的确,但网上许多打着“全民健身”旗号的养生产品实际上对塑形没有任何作用,至于说到专业性滋扰的问题,哈哈这个行业本身专业性就比较参差不齐,反倒不太受影响。
凤凰网青年:你说到参差不齐,我有一个问题特别想问,在健身房的私教推荐区,每位教练的照片底下通常都会有一些字母组合的证书头衔,什么CPD一级教练啊,CAE资深顾问啊我记不太清楚,到底这些title和证书,有没有公证性?真的有一些机构,是能对教练做一些水平的测试和分级的吗?
赵鑫:没有,从来没有,证书是一方面,实践技术又是一方面,两者不完全划等号。
凤凰网青年:这!真的让人无语。所以你有想过,要如何改善健身行业专业性问题吗?
赵鑫:我们之前提到,很多人觉得高学历人群进入健身行业是一种“浪费”,但这个圈子恰恰需要的正是高学历人群,因为他们能够迅速拉升整个行业水平。当然这个需要一定时间,目前整个市场环境对于健身还是存在一定偏见。
凤凰网青年:但在我看来,这个时间问题未必那么乐观。你看互联网在迅速入侵,大量产业以“圈”自居,但健身圈的曝光相对依然较低。
赵鑫:曝光度低下的主因还是我国参与健身的群体相对较小,在这部分参与者当中,人们对于健身形体的审美差异也相对较大,我接触过不少直言的评论,比如“我无法欣赏这种美感”、“练得像个男人有什么好看”,这些都不在少数。
凤凰网青年:看到这样的评论会觉得挫败吗?
赵鑫:起初会,现在已经无所谓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凤凰网青年:现在这个时代就是人人都可以发声,抨击健身和标榜健身的人声音其实一样激烈,但我感觉任何发声也许都是积极的行业走向。
赵鑫:确实如此,为什么Keep会火?因为它已经形成了社区形式,人们通过社交软件在健身领域形成良性循环。
凤凰网青年:是,我看到Keep的企业文化中有一条特别有意思,Keepland不能被定义为健身房,这和我们之前采访过的ZWYN的观点,很巧很一致。
赵鑫:其实我觉得“健身房”这个定义没有任何问题,而他们的考虑则更多的是因为互联网背景和概念吧。但是对于真正的训练者而言,这些都不重要,无论他们去的是健身房还是任何一种新型概念场地,训练的本质不会改变。
凤凰网青年:那你的概念呢?你把自己的健身工作室起了个很讨巧的名字“轻铁”。
赵鑫:其实这就是我的初衷,希望在传统健美和大众健身之间找一个契合点,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过往的理念会被弱化,并以一种更加简易的形式传递给健身爱好者。过去大家对于健身房的认识都是痛苦的,正如传统意义中的举铁一样,但“轻”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这是质与量的结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