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随那个时代去了

(2011-01-04 08:59:50)
标签:

史铁生

去世

纪念

他随那个时代去了

路文彬

 

听到史铁生离世的消息,最初的那一刹那,心里的想法竟是他终于去了。着实有些难过,但也着实说不上遗憾。其实,自打10多年以前,得知他患上尿毒症,每天都要拖着不便的身体辗转于住所与医院之间时,我便隐约开始等待着这一天了。尤其是在看到他问世的文字愈来愈少之后,这一天的声响仿佛也在我的耳边越发的清晰了。曾有两位作家的死令我牵挂,先是巴金,后是史铁生。当我有意无意在计算着他们的去日时,我知道,他们已经非凡地活过了。他们的死亡之于我,无非是一种重生的期待。这死亡是结束,更是开始。

凡读过《我与地坛》的人可能都会承认,史铁生是个早已把生死想了个透彻的中国作家。当然,这首先得归结于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一事实。对于史铁生而言,这一事实至少不啻于一次死亡。也就是说,实际上,尚在极为年轻的时刻,史铁生便已然死过一次了。所以,面对生死,他才有了后来的坦然与从容:“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不想将史铁生的疾患看作不幸,而只想将其理解为一种命运的奇迹。一个人一生之中可以死去两次,这样的奇迹除去说明上帝的眷顾,还能够说明什么呢?上帝可能忽略了谁,却绝对没有忽略史铁生。也正是这种亲密的关系造就了史铁生那沉思者的气质。因为,在我看来,一个人开始沉思之际,这便意味着他同上帝间的距离被拉近了。尽管有这么一种说法:“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然而,这样的说法显然遗忘了沉思所蕴涵的爱的情感。实际上,逗上帝发笑的不过是那些因为思索而自以为是上帝的人们。史铁生,这位常年坐在轮椅上的沉思者,让我感受到的却从来都只是一种谦逊的力量。

我是在1980年代通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等作品和史铁生相遇的,那时的我还是个少年。如今回想起来,自己整个精神气质的形成,同这个时代的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干系。这还是属于一个文学让人牵挂的年代,它记载着人们渴望知识、热爱思考、自信谦虚、满怀理想、情感丰沛的性格印记。如果用一个词汇来描述它的话,我想那该就是“纯真”吧。而在我看来,史铁生是少数最能完整代表这个美好时代的作家之一。虽然他跨越了90年代,甚至跨越了20世纪,但是却始终未曾脱去80年代的精神底色。假如我们需要寻找一块中国1980年代文学精神化石的话,我认为,这块化石应该非史铁生莫属。在1990年代之后,绝大多数中国作家都发生了质变,唯有史铁生完好保留住了自我身上的纯真,最大限度地忠于了那个成全他的时代。这种不变岂不正是缘于其对文学有如对生命一样的理解与敬畏?“但文学更要紧的是生命感受的交流,是对存在状态的察看,是哀或美的观赏,是求一条生路似的期待,迷途的携手或孤寂的摆脱,有人说得干脆,那甚至是情爱般的袒露、切近、以命相许、海誓山盟。这可是少数几个人承担得起的么?”——史铁生的这段文字同时也在向我们吐露着执拗的真谛:生命一旦拿得起来,也就放不下了。不是史铁生不够潇洒,是他实在懂得生命足够深邃。

至今,每当怀念起似远似近的1980年代,我总爱捧起史铁生的文字。看见如此文学的文字,我随即会感动于那是一个多么文学的年代。此刻,念及他的离去,我才恍然意识到,我所挚爱的那个年代已经渐行渐远了。于是,心头终于也还是有了某种遗憾的沉重。

一直没想去拜访史铁生,是因为不愿打搅他在轮椅上的沉思,是因为相信最好的拜访莫过于静心捧读他的文字。就像此时,我以为最好的缅怀亦还是去捧读他的文字,尽管心已难能那般平静下来。妻子打开了他的《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我则翻开了他的《命若琴弦》。随后,我又吟诵起《我与地坛》的尾声为这位令人崇敬的作家送行: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

 

合上书卷,这并不意味着告别。虽然我明白,他的确已经随那个时代去了;但我也还是禁不住要一次次地发问:他随那个时代去了吗?

                                                 201113 北京格尔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0岁末随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