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柱,人迹罕至处有奇观

(2007-09-01 11:29:12)
 

 

石柱是一个森林旅游和自然景观十分富集的地方,著名的黄水森林公园和千野草场是许多旅行者所熟知的。然而,在石柱县境内,还有许多因交通等原因没有开发的地方,却保持了原生状态。

 

四龙溪畔的峡谷与岩棺

地处下路镇境内的四龙溪,是由四条从大山里流出的小溪汇聚而成的。

越野车从石柱县城出发,沿着黔(江)石(柱)公路向南行约20公里,在一个叫东向坡的地方转入了一条坎坷不平的乡道,大约前行了8公里左右,便只有下车步行了。

此地叫麻柳塘,是四龙溪的上游,溪水就在山路的左侧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在阳光下泛着白光,脚下的道路却是异常的艰难,由于此地地旷人稀,山间小路上的荒草几可没膝,加之路随山转,虽是由上往下,也要翻过许多的岩砍才能前行。好在一路上山风习习,口渴时还可直饮山涧的泉水。

走过了约10公里的山路,便到了四龙溪中游的高桥电站(装机容量125千瓦)的蓄水坝,从蓄水坝到电站还有3公里左右的引水渠,我们戏称为石柱的“红旗渠”,整齐的渠坎看似平坦,行走其上却并不轻松——一边是流水,一边是河谷,让人眩晕。

从麻柳塘到高桥电站,大约15公里左右,我们却走了4个多小时。高桥除电站外只有两户农家,在一户农家的门口,立着一尊一米多高的石狮,下方刻着“光绪二十九年七月吉立 泰山石敢当 师夫张朝凤”的字样,算算也是100多年前的文物了。

 

石柱,人迹罕至处有奇观

峡谷中的水渠

 

说到文物,我们看到了更古老的文物。

从高桥往下,河谷进入较为平坦的下游,我们又可以以车代步了,车开出不久,我们就看到了岩棺。

这是一个叫团结桥的地方,团结桥(原来叫木桥,后来木桥被山洪冲垮,便建了现在叫团结桥的石桥)横垮四龙溪,岩棺就建在四龙溪两岩的石壁上。

岩棺是石柱县土家族古老丧葬习俗的重要遗存之一,石柱县境内现共保存有岩棺群130多处近2000余穴。在石柱县文物保护名目上将岩棺统称为“龙河岩棺”,四龙溪是龙河的支流,在镇政府处汇入龙河。

关于龙河岩棺,《绿色石柱》(重庆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一书是这样记载的:

龙河岩棺的形状有条口式(即横穴式)和条口纵式(即纵穴式)两种。横穴式岩棺洞口呈长方形,其长边与水流和山脊走向平行,一般为一穴一棺,穴略大与棺,一般穴长2-2.5米,高度多为0.7-1米,宽0.8-1米。纵穴式岩棺洞口呈正方形或者相似长方形,平均边长0.8-1.5米,穴深2-2.5米,高0.8-1.2米墓穴长边与水流和山脊走向垂直,穴口小,内室宽大,一般可容纳2具棺木。岩棺一般凿于离地面5米以上的悬崖陡壁上,岩棺穴正上方有小凹顶,有的棺穴内还有小穴。棺穴门上下还有门闩槽,门外石壁中打有两个圆孔,用于插木桩,有的石壁凿有供攀爬的石孔,有的岩顶石面凿有桩孔。

 龙河岩棺穴壁除了錾子凿石的印痕,本身没有任何摩岩文字记载,也没有任何石刻雕塑,自唐代建县以来的乡土史料中也没有提及过何时、何人、何事凿岩为仙人洞的纪录。考证表明,龙河岩棺最迟产生于隋末唐初。根据岩棺的石凿印痕,可以推知它不是铜器所为而是铁器所凿。因此它最早产生于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的战国时期。从战国时代到唐代,是巴人的活跃期。巴人勇敢善战,信奉巫教,崇拜鬼神,但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龙河岩棺不是土司凿建,也不是明清的移民所为,儿时古代石柱巴人创造的巴巫丧葬文化的体现。

 

石柱,人迹罕至处有奇观

龙河岩棺

 

关于龙河岩棺,当地人还有更神奇的传说:远古时代,人老了是用蜕皮的方式获得再生,蛇是以“死”的方式得到转世。当人老了的时候,就钻进仙人洞,即岩穴内,七天七夜不吃不喝,慢慢蜕去老皮肤,返老还童获得新生。但是,人在蜕皮的时候很难受,为了减少痛苦,后来就变成了人死蛇蜕皮了。

龙潭峡谷中的奇境与奇石

龙潭位于县境南部的龙潭村坝上,距乡政府驻地仅百米。潭水面积2800多平方米,潭面呈圆形,潭水清澈而深蓝,深不见底。水潭居于坝中,与周围景致相映成趣,远山苍翠的峰峦倒映其中,岁波摇曳,时如斑斑鱼鳞,时如点点星光,时如飘飞的绸缎,时如精雕的水晶,恰似一幅精美的画卷,犹如童话般的仙境。据当地老者说,此潭从未干涸,不论天旱多久,总是满满一潭清水。别看潭小,无论多大力气的男子,从未将石头从一边仍到另一边,许多人不得其解。在朝霞辉映或是晚霞满天的时节,一泓清水在火一般的霞光映照下,被点缀得金光闪闪,富丽堂皇,其景真是水天一色,美不胜收。潭水冬暖夏凉,潭中鱼儿成群,驻足潭边,令人心旷神怡。

这是《石柱新八景》中对“神奇龙潭”的描述,当我们翻山越岭到达龙潭时,看到的是一个完全处于原始状态的水潭,它的四周是即将迎来收获季节的玉米地。

龙潭乡设立于2002年,是石柱县最年轻的乡。乡境内海拔942—1980米,用山高水长来形容龙潭的整体地貌特征是较为恰当的。

据龙潭镇政府负责人介绍,龙潭乡境内有天子山、双尖堡、尖子山、大风门等山峰;有玉石洞、川洞、打锣铜等洞穴;有枫香、银杏、铁核桃、盖栗子、青杠等树径在1米以上的古树以及红豆杉等珍稀林木;从高山峡谷中有无数的溪流与泉水汇入龙潭河,形成了飞水洞、天生桥、大飞水、大峡等瀑布峡谷奇观。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考察了天生桥和飞水洞两地。

 

石柱,人迹罕至处有奇观

天生桥

石柱,人迹罕至处有奇观

飞水洞瀑布

 

天行桥位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山上,桥身高约50米,桥洞宽约10米,有一小溪从桥下经过,站在进口处的桥下抬头仰望,桥面呈左高右低状,怪石嶙峋,灌木葱茏,不得不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飞天洞距乡政府约1公里,在龙潭河上游的绝壁上,山中伏流(暗河)从约50米高的崖壁上喷涌而出,飞泻而下,形成一道飞珠溅玉的瀑布奇观。下有小潭,深不见底,一如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情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在飞水洞的右边,还有一条清澈的溪流从峡谷中流出,据陪同我们的马乡长介绍,这条峡谷叫陶家沟,往里深入便是原始森林,古老的大树需要2—3人合抱,常有野生猴群及野猪、麂子出没,10公里的沟谷几乎没有人全程走过,景观绝对原始。

石柱,人迹罕至处有奇观

 

石柱,人迹罕至处有奇观

 

石柱,人迹罕至处有奇观

河谷里的奇石

 

龙潭乡还是石柱县境内矿藏最丰富的地域,有铅、锌、铜、铁、石英砂谷、金音石、滑石、重晶石、萤石等20多种,其开采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末年,如今矿业开采正搞得红红火火。由于石质结构丰富,我们在龙潭的许多溪河和峡谷中都发现了大量精美的奇石,有以铁矿为主的红色,也有以铜矿为主的绿色,更多的是黄、黑、灰、白相间的夹层石,由于不同的质地与色彩相叠加,形成了丰富多采的肌理效果。尤其是黄色的水冲石或蜡黄色的山石中夹着数道晶莹的萤石条纹的,更是石中佳品。还有因千百年来流水冲刷与河谷撞击而形成的造型石,大到数吨,小可拳握,不论是作为园林佳构还是案头清供,在龙潭的河谷中都能找到惊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