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兰与《读者》
雪兰和我都是《读者》的密友。
从此,我们之间多了一个共同的朋友。
每次见面谈话都会不由自主地谈及《读者》,体会它的温和深厚和包容,品位它的恬淡和宁静。雪兰经常把一篇篇精致而富含哲理的美文摘抄下来,写在日记里,写在给我的书信中,我们彼此常常会因《读者》中的委婉灵动的故事感动人性、人情的美丽,同时也会受它的启发而进一步完善自己。
2005年暑假,我初任阳光小学校长,雪兰建议我用《读者》测试一下学校教师的阅读取向,因为她一直认为选择了《读者》就是选择了优秀文化。于是我给每一个人发了一本《读者》,让大家从中任选一篇文章写“读后感”。这个出乎意料的举动吸引了很多老师,也让我结识了不少的朋友。
2002年我主编了四本《疯狂阅读100篇》,刘雪兰是编者之一。她给学生推荐的阅读文章许多都摘自《读者》,她坚持说《读者》是生命的教科书,接触得越早越好。
在她生命临近结束的前几个月,重病中的她还通过网络给我发来两篇从《读者》中选摘的文章作为对我的鼓励。
巧言:
巧言:
名人眼里,凡人自由自在活得潇潇洒洒;凡人的眼里,名人呼风唤雨活得风风光光.
雪兰
59年的过往时光带走了韶华,却将一种难以名状的从容和淡定留在了她的身上,像《读者》一样沉静和优雅。
因为深刻理解她和《读者》的密切关系,那一天,我将一本“密友”放在了她的身边,以便她在去天国的路上能够与之交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