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北橡胶厂子弟学校
我和刘雪兰都说我奶奶料事如神。69年的夏天刘雪兰结的婚,当年冬天她就名正言顺地调进了西北橡胶厂子弟学校,告别了那所农村小学校,结束了提心吊胆的单身生活,和她的丈夫组成了一个简单而又温馨的小家庭。
他们住的简易平房大约有10个平方米,屋里除了一张床以外就是一张小桌子。住过窑洞的刘雪兰对她这10平方很满意,她每天在学校里忙碌,丈夫在厂里上班,家务活基本上都是丈夫承包,他是刘雪兰事业成功的基石。
在我40年的教育生涯中接触过无数有师德,讲奉献,忠诚于教育事业的人,但是,很少有人比得上刘雪兰。
我记得她教过三个一至六年级的大循环班,三六一十八年,这十八年里,她的班从来都是年级第一,甚至在她退休以后,接的班还是年级第一。
我仔细地研究过她的成功。说实在的,她不属于那种特有天赋,轻轻一拨就能水到渠成的人。她靠的是执著,靠的是专注,靠的是大量时间的投入。
刘雪兰的班上也有差生。她对待差生的办法不是训,不是推,更不是嫌弃。她把每一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教导,哪怕这个孩子一个字都不会写,她也要手把手地教会他写字、阅读和写作。为此,她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每天放学以后,学校里一片寂静,老师和同学都像归巢的鸟儿一样投入家的怀抱。这时候,经常见刘雪兰的身影在教室晃动,她不是给学生补课,就是在准备第二天的工作,她把丈夫和孩子忘得一干二净。就是寒暑假她也要把学生叫到家里辅导,(她们住在一个生活区里,那时候没有收钱这一说),为的是让这些基础相对差的同学在下一学期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她的付出自然有回报——她班上的学生就是比别人的学生要整齐得多。
她这样没日没夜地向学生倾注心血,并不代表她是一个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只知道下苦力,用题海战术取胜的人。相反,她的教育理念相当新,她把培养一个成功的人作为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她从细节入手,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引导学生,步子走得扎扎实实,没有一点儿花拳绣腿,她为学生的未来打下了基础。所以,有不少家长视刘雪兰为他们家的大恩人,在她重病期间看望她的学生、家长络绎不绝。
想到此,我不禁联想到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教师是造福人类的精灵,尽管他们没有权势。”刘雪兰就是一位当之无愧的造福一方的精灵。不过我也认为,因为她邂逅教育,所以才把全部心血用在孩子们身上,假如她与另一种职业相逢,相信她也会做得出类拔萃。她就是那种血管里流淌着执著鲜血的人。
记得有一年她的学生参加咸阳市小学统考取得了全市第一,把西北橡胶厂子弟学校推进了咸阳市教育系统的前列,从此,这个学校一发不可收拾,成了远近有名的好学校。学校除了招收自己的子弟以外,十里八乡的农民也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去。
刘雪兰给学校的突出贡献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在她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学校代表的讲话准确地诠释了她的价值,给每个出席仪式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