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论文
当代隶书的发展及历史意义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当代隶书的时代特征、审美表现形式和发展之路,并进一步分析了当代发展隶书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隶书、发展、历史意义
隶书的起源可追溯到战国后期,有古隶与今隶之分,如同篆书有大篆与小篆之别,皆是文字演变而生成的结构差异。古隶的时代可从起源起至今隶产生时止,而今隶除了在东汉既具有文字定型性质又具备书家创作性质的时期外,以后各代皆有之,而尤以清代复兴为最。
“隶,附著也”[1]。可见“隶”是相对于“篆”而言的,是篆字的附属、辅佐文字,即在篆字不能胜任速度时,以隶代之。秦统一时,隶字并没有如小篆般地标准化。这说明隶只作辅佐文字的角色,而秦代只是隶字的过渡阶段。隶字的成熟,一直要到其替代篆字作为普及文字并在结构上秩序化与规范化时才可算得。隶定后的文字,并没有如秦小篆般停留在标准化的样式内,而是走向了艺术的风格追求。汉隶点画形态的丰富化及用笔提按顿挫的有效显示是文字书写趋向纯书法创作的最基本前提。而对点画形态及结构的风格化追求则使隶书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书法。
一、当代隶书所处的时代特征及审美表现形式
(一)当代隶书所处的时代特征
当代隶书是在清末隶书复兴后的继续发展。自1980年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的举办,传统书法艺术呈现全面复兴之势。思想的解放,信息的便捷,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国人对传统书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参与书法实践的热情空前高涨。随着东西方文化对话的加强,西方思想观念和文化思潮无时不影响着中国的思想界和艺术界。各种书法流派、风格纷呈而起,书坛由传统书法的一统天下而逐渐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艺术贵在个性。当代宽松的文化氛围,开阔的文化视野,促使书法艺术的求新、求变,以及凸显个性成为时尚。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使人的个体发展与开放社会的多元性相适应。对于艺术而言,没有审美的多元化、个性化,便不会产生超越历史的创新动力。因此,对审美多元化、个性化的追求,是当代和未来书家必定求索的目标。
同样隶书也是在求新、求变,当代隶书中汉简与草隶在展览中的风行,促成了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多元化、个性化格局。
(二)当代隶书书法的审美表现形式:
书法实用功能的缺失,唤起了审美意识的觉醒,现代展赛信息的日新月异,为隶书书法艺术提供了最佳的审美环境,使当代隶书的审美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
1.“展厅文化”的产生:
1980年,全国书法界联合在辽宁沈阳举办了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至此拉开了中国书法展赛的序幕,各种展赛层出不穷,接连不断。“书法热”的焦点聚在展览上。众多地方性、团体性的各种书法展赛不用说,光中国书协的主办赛事就有许多种,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书坛新人展、行草书展、正书展等等,不同层次、各种名目皆备,真可谓书法艺术的“竞技场”,其应征者之众、作品花色之多、形式之丰富、艺术风格之多样,盛极一时,光耀书史。尤其是其展览形式由下而上形成了新人展、中青展、全国展三大层次,中青展和全国展又设了奖项,现又有由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联合主办的国家级最高奖“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评奖活动,至此,中国书法的展览形式与评奖形式已十分完备。每一次全国性的大型展览都牵动着千千万万书法家与书法爱好者的心,极大地调动着他们的创作热情。
各种展赛的层出不穷,造就了其“展厅文化”的产生。悬挂在展览厅里的书法作品,不再是自娱和自乐,而是艺术与审美,而且是一种品质、水平上的竞争。它使书法创作从过去的文人墨戏,转变为艺术的争相斗艳和百花齐放。展览赛事又是衡量书法水平高低的有力的评判机制,它使书法爱好者在付出艰辛和努力之后而一举成名成为可能。“展厅文化”,这一前所未有的时代壮举,它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张扬个性、交流书艺搭建了无以伦比的文化平台。
2.大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成时尚:
在当代书法活动的“展览至上”,重表现、重展厅效应的条件下,导致书法创作的幅式普遍向大幅、巨幅发展。展厅场地大视觉冲击效果好,进入展厅的书法作品越来越大,这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状况。这对于隶书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制作化”、“装饰化”的加剧:
笔墨当随时代。当代书法创作已步入以展览为中心的时代。在当代、在书坛,书家对于书法形式、对于视觉冲击力的关注,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视觉化取向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为追求“展厅效应”,使“制作化”、“装饰化”视觉化取向的加剧。由于形式上的视觉化取向,当代书法作品出现了从对内在韵味的体验转移到对外在形式的感觉,从重视书写时序展开的时间进程变为重视作品中疏密对比的空间布置,书法出现了由“读”到“看”的变化。这一变化体现在将过去的把玩于书斋中品读的方式,变为展厅中的壁上观看。这一由读到观、到看的转变,直接影响到笔法追求的变化。古人细心玩赏于指腕之间、锋杪毫芒的笔法,已变为章法疏密、黑白的强烈对比,字法结构的夸张变形,用墨上的枯、湿、浓、淡的变化。“制作化”、“装饰化”具体体现为“拼接”、“作旧”、“宿墨的应用”等。
4、隶书作对联者流行,而工大幅且字多成篇者少见:
从全国各个展览,可看出当代隶书作对联者流行,而工大幅且字多成篇者少见。原因不言而明:对联的难度小,容易操作,容易出效果。
二、当代隶书的发展之路及发展隶书的历史意义
(一)当代隶书的发展之路:
历史上的隶变曾经历了长达千年的漫长时期,到东汉发展为八分。这种整饬规范的分书把隶书推向了高峰,然而自此以后再无发展,从晋到清前期,隶书始终在八分的程式化圈子中徘徊,隶书衰微已久。清代中后期,简帛书大量出土,这是隶变早期的用笔墨书写的书法资料,与历史上留下的八分碑刻迥异其趣。对于苦于寻求创新出路而不得的当代隶书来说,可以说是极为难得的资料。然而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原因,二十世的大部分时间。中国处于动乱之中,书法创新缺乏必要的环境和条件,直到后二十年,书法才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一些书家取法汉简,写出了新的面貌,隶书才得以重放异彩,并开启了古、今书体共同繁盛的新格局。
书法的发展须扎根传统,深入碑帖,以此为常法,以自我个性进行取舍,以求变法出新。从书法审美发展角度进一步深挖汉碑书法宝藏,对解决好当代隶书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汉代众多的隶书碑刻的艺术风格多样,艺术变化极其丰富。如《封龙山碑》的古朴厚重,《衡方碑》的方整浑厚,《西狭颂》的方折雄健,《张迁碑》的劲挺苍浑,《鲜于璜碑》的端正大方,《乙瑛碑》的雄强奇丽,《孔宙碑》的姿媚秀美,《曹全碑》的紧密秀巧,《三老讳字忌日刻石》的扩达淳茂,等等。同样是隶书的结体、点画、笔法、章法,由于作者的不同个性,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以及不同的技巧,就能创作出不同层次,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来。关键在于作者对这种隶书的技巧如何驾御。
隶书的复兴,有赖于金石文字遗迹拓本的广泛流通,利弊得失也均系于此。金石文字遗迹自身存在的工艺性特征、拓本面貌与真实笔法误差、同一金石文字遗迹拓本之间的差异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都给人们认识古体带来种种干扰和误区。在很大程度上,清代隶书的艺术成就建立在误读“古法”的基础上,所谓“篆隶笔意”、“篆笔作隶”等模糊认识和结论即是证明。晚清刘熙载《艺概》所言“篆取力弇气长,隶取势险节短,盖运笔、奋笔之辨也”,则已明确了隶书的审美取向和笔法基调,不失为真知灼见。
“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基本涵盖了传统书法艺术用笔与审美的精髓。筋骨源于笔力,落实于笔法,而探究笔法的最佳资料莫过于墨迹。近百年来出土的大量战国、秦汉时期的简牍墨迹,既为隶书的研究与创作提供了处于书体演进原生状态的绝佳的“活化石”,也赐予我们思接前贤、进入传统更深处的时空隧道。
也就是说,今天对隶书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资料优势,更加清晰地认识古法、走出清人的某些认识误区,推动传统书法艺术的纵深发展,已经不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秦汉简隶成为传统正体隶书技法学习的有益补充。通过对传统经典隶书碑刻与简牍墨迹的比较分析,总结碑刻隶书与简牍墨迹之间在技法取舍、构形方式、审美定位等方面的异同而进行创新。
东汉留下的隶书碑刻,均是刻工们根据写手书丹再创造的作品,经过刻画和修磨,早已失去了书写的生动意味,更谈不上笔墨情趣。后来又经过千年剥蚀,字口漫漶残缺,后世之所谓“金石气”者,其实不过是这种剥蚀的结果。而简帛书是用笔墨写的,保存又比较完整,能充分体现书写的意趣。因而更能体现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书法进入新时期以来,简书开始引起书法界的普遍重视。用简书的书写意味来表现隶书,线条光润流畅,笔墨淋漓,提按分明,字中有笔,无颤笔斑驳的痕迹。这种书写精神,笔墨情趣的回归,正是隶书艺术的新境界。
历史上留下来的隶书碑刻,尽管风格有所不同,然大率以劲健壮伟为尚,即便像《曹全》、《朝侯小子》这样偏于秀润一路的,也不失方正端严的庙堂气。这是碑刻的性质决定的。然而简书则不然,简帛的书写要随意得多。因此其审美趣味更加丰富多样。集隶书的放达酣畅、简书的肆意信笔再加上现代的某些审美趣味和视觉构成,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隶书的表现力,使其既有汉碑的严谨整饬,又有简书的灵动飘逸。熔汉碑、汉简帛书于一炉,有丰富的艺术内涵。
但光靠这样是不够的,还要做足字外功。就象篆刻一样,不能只是印内求印,还应该印外求印。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对于隶书学习应该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进行研究。通过选取不同书写工具、书写材料对隶书进行实临与放大对临,体会不同书写工具、不同书写材料的不同感觉。
2、对姐妹艺术进行吸取:宽泛吸收其他书体优点,如行草书、诏版、砖文、镜铭、晋唐写经、小楷、瘦金体等。把隶书写得清丽娟秀、劲健遵媚,清雅脱俗、趣味横生。还可将篆刻的若干长处有机地移到隶书的实践中,以丰富隶书的表现力。
3、借鉴西方的形式构成理论,和书法的四要素即笔法、字法、章法、墨法挂钩。
4、注意加强文化修养与哲学、美学修养。不仅要学习艺术史论和书法史论,还要广乏学习各种有关的知识,如诗词、考古学、文字学、艺术鉴赏等等,提高综合学养。潜心钻研,厚积而薄发。平时的学习要广,求深,求厚,创作时就能达到游刃有余,既能发挥出创造形式美的超常艺术表现力,同时又能使之具有丰富的艺术情境的内涵,从而,使其作品具有强烈而持久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
(二)当代发展隶书的历史意义:
隶书是中国古文字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隶书作为书法艺术的组成部分,更是一种重要的书体。“隶变”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它使中国的象形文字进入由点画组成的方块字的抽象符号阶段,篆书最后一点象形的痕迹被泯灭了,把象形符号需要的曲弧线条统统变成规整的点画、字形变成横势的扁方形。隶体主要靠本身的质感、力度和结体的处理,产生隶书的艺术效果,成为书法中具有本身特点的一种书体。
在漫长的书体发展演变中,中国书法经由甲骨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依次形成,造就了中国书法璀璨多姿的艺术殿堂!
而各种书体的形成主要是其笔法的发展所致。笔法是构成书法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2]从商代甲骨与陶片上书写字迹用的摆动笔法到秦律简等木简的波状点画所用的转笔,再到王羲之《初月帖》等作品所用的绞转笔法。最后到唐代楷书的提按笔法,它是一道分水岭,在它以前,笔法以绞转为主流,在它之后,笔法以提按为主流。书法史上许多变故都同这种笔法运动形式的转换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从楷书出现以后,它的影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渗透到书法艺术的各个领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3]“学书宜先工楷,次作行草。”[4]楷书逐渐成为通往书法艺术的不二法门。
楷书把自己的典型笔法—提按、留驻、端部与折点的夸张等带给了各种字体。自南宋至元名各代,笔法一直沿着这一道路发展。
清代馆阁书体盛行,提按所具有的潜在的缺点一起暴露了出来:点画端部运行复杂,中部却枯瘠疲软,于是,包世臣大声疾呼“中实”:“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5]
为了改变中怯,需在两方面努力:一是在时代所赋予的笔法—提按上力求变化:二是设法从前代绞转笔法中吸收营养。
隶书占主导地位的笔法是只绞转与折笔,提按只是偶尔出现。频繁的使转是隶书用笔特征之所在。
若开始学习书法就写隶书则少有楷书弊端的出现。且学习隶书对于其他书体也有好处。林散之先生是当代少数几位对草书有真正体会的书法家之一,他说:“不要写唐碑,写20年隶书以后再练草书。”[6]从这言语中,不难窥测草书的某些要旨。
现当代一百多年书法发展的曲折历程,已为书法艺术的长足发展开了个好头。现在的关键是选准突破口,突破一点,带动全局,全面振兴和推进当代书法的发展与繁荣。零打碎敲成不了气候,盲目找矿,其成果就会大打折扣。发展隶书,正是全面振兴和推进当代书法发展的最佳突破口。
[1]许慎《说文解字》第65页,中华书局,1963版。
[2]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第5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版。
[3]《历代书法论文集》第355页,黄庭坚《山谷文集》。
[4]《历代书法论文集》第579页,《评书帖》。
[5]《历代书法论文集》第653页,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
[6]邱振中《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第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