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电影
彩色电影诞生之后,黑白电影数量稀少渐成异类。后来人们发现:如同彩色照片中的黑白照片,黑白电影是电影人的独特艺术表达。
大千世界中,色彩不包括黑白二色。准确说,黑与白是明度范畴。生活中,不通过滤光介质,我们无法看到非色彩的世界。因此,从这个角度讲,黑与白让我们从现实生活中剥离出来,用另一种视角体验生命。色彩是感性的,充满了情感与扰动,黑白是理性的,充满了冷静与沉思。
在电影学院,提到黑白片,我会让大家讲述自己喜欢的黑白电影或者黑白电影片段。这些讲述反映了同学们的电影认识和电影修养。例如黑白片表现不同时空,黑白片表现闪回。在一部电影中,黑白段落表现旧社会彩色段落表现新社会,或者彩色段落表现主人公充满爱情的瑰丽多彩的年轻时代。黑白段落则表现主人公老年时代的没有爱情的暗淡生活。这些都是表面化的,是黑白电影的简单应用。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好的黑白电影例证。
《泥之河》 [1]
1981年出品的日本小栗康平导演的电影《泥之河》,是一部黑白电影。故事发生在战后日本,臭水沟一样的河道上有一条船,船上住着妈妈和两个孩子,妈妈是妓女。电影首先男孩的安排好。一边是男孩对性的懵懵懂懂、似是而非,一边是男孩对母亲的爱。妈妈是生养他的女人,但是他又不能保护这个女人。当然还有一个性的东西在里面,是双重的,就像《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泥之河》的生命是儿子在看妈妈。
电影最精彩的是黑白片拍摄。当年不可一世的日本彻底衰败,妈妈做皮肉生意养活着家人,写日本不堪回首的暗淡历史,写日本复兴之前的利用本国女人身体实现的近乎残忍的原始积累。只有日本人能够正视自己的不堪和屈辱。更有小男孩暗淡、朦胧的精神回忆。
这才是黑白电影的生命所在。这种畸形的社会,畸形的事件,畸形的关系怎么能用五彩缤纷的彩色去拍摄呢?!
《鬼子来了》 [2]
《鬼子来了》用黑白直视赤裸的人性。
当年嘎纳电影节评审团对这部电影的感受是,这部电影来势汹汹,我们经常用修饰来美化我们的同类。《鬼子来了》描写的是人内心的黑暗,写赤裸裸的人性的残忍、残暴。
《鬼子来了》首先写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这片土地的征服。那是一段中国人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之后写日本人的菊刀两面。首先,鬼子居然遵守“人换粮食”的约定,给挂甲屯送去粮食。就在挂甲屯乡亲和鬼子举杯同庆、把酒言欢之时,鬼子突然变脸,他们杀死了挂甲屯的所有村民。送粮食、遵守协议是文明社会的行为准则。日本人作为文明社会的一员,他们首先遵守准则。之后是瞬间屠村。这是日本人对中国人,人的基本属性的否定。“支那人”形同猪狗。
当然姜文不仅仅写日本人。《鬼子来了》是直指每个人内心的黑暗。世界上没有简单的善人和魔鬼。魔鬼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电影同时提示我们警惕我们中的危险分子。姜文这样谈到《鬼子来了》的故事处理:“我参加过好多电影节,我觉得《鬼子来了》放映的效果基本上相同。在韩国,前两个小时大家笑的乱七八糟,后面一脚踹在心窝上。有人问我,你为什么把悲剧拍得特别可笑呢?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就是13的故事。一个傻子在井边绕圈儿,嘴里不停地念叨‘13、13、13……’一个聪明人路过,说你傻子真是傻,怎么老数一个数。好奇,到井边看看。结果,‘咣’一脚被傻子给踹井里了。然后傻子继续绕,就念叨‘14’了……”
这种直指人性丑恶的黑白运用使电影炫目。
《鬼子来了》是黑白基因。影片完美的另一原因是,全片只为那一抹血色。从另一个角度讲,红色就是电影的情节点Ⅲ。
很多黑白电影也有过表面相似的运用。比如《我的父亲母亲》,电影用黑白与彩色区分老年现实和青年爱情段落。这种处理是形式上的黑白处理,处理表面化。《鬼子来了》的彩色是参与剧作。这种色彩的设计并非形式,而是内容。
从剧作法的角度讲,一部影片如果没有情节点Ⅲ,这部影片就没有存在的理由。情节点Ⅲ是电影的灵魂和最终升华。在结构一部电影的时候,我们往往从情节叙事上构思情节点Ⅲ,但是姜文已经把电影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将情节点Ⅲ变成了电影的一抹红色。
电影最后马大三的脑袋被刀镟下去的时候,电影转为彩色。这种表达是一个思维状态的变化,我们活着的时候是一种视角、规则,而脑袋镟下来后,那种缺氧、缺血的瞬间,头脑进入了另一种思维状态。眼睛看到的世界是变形的。
黑白的世界和彩色的世界究竟哪个更真实?!
《都灵之马》
我们所有的电影,都在写生之美好。
《都灵之马》的黑白写什么?写生之艰难,生之荒谬。这种生活的粗砺与艰难是无法用彩色来表达的。黑白片拍摄表达了贝拉·塔尔的一种态度。
贝拉·塔尔说:“我讨厌彩色电影,因为它总是很虚假。你知道,绿色不是真正大自然的绿色, 红色像有点带血液的样子,总是有些不对劲,所以我对自己说,我只拍摄黑白电影,使用黑白两种纯净的颜色。刚开始你会觉得我的电影可能有点‘矫饰’,但是过了不久以后,你会发现这是电影真正的颜色。
贝拉·塔尔说,拍摄该片不是为了寻找答案,也不想预言,只是叙述,告诉大家我们认为的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他毫不掩饰对世界存的消极态度:“死亡瞬间,我们不会再纠结所作所为是否有意义,我们、已老去的灵魂、这个世界都不复存在。”
其实这个毁灭的背后是什么呢?是对生命最大的珍惜和尊重!
影片《都灵之马》延续贝拉·塔尔一贯的黑白风格,黑白电影对该片主题具有以下贡献:
① 符合并烘托影片的悲怆气氛。
② 使影片具有客观理性的审视基调。彩色天生有情感细胞,不同的颜色表达不同的情境,而黑白相对冷静客观,符合影片未经粉饰的基调。
③ 在空间造型上,突出构成感与质感。严格意义上,黑白不属于色彩范畴。因此影像流动的黑白关系,需要借助灯光和质感丰富表达语言。该片美术用黑白构成方式提升影片镜头段落内的节奏,比如镜2屋外石头的明度层次变化。
影片中,窗的造型通过黑白影像得到强化。窗外光线与室内形成鲜明反差。如镜6,第2天,黑场淡入室内环境,而首先映入画面就是一扇被黑暗包绕的明亮窗户,鲜明的平面黑白构成,将视觉中心瞄准窗外,强化了外界环境和封闭室内的内外关系,并铺垫接下来对角色精神世界的展现。
结合上面几部优秀的黑白电影,我得出以下几点:
1.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彩色的,而黑白是抽象出来的。有的电影认为黑白就是用来区分年轻与年老、新社会与旧社会,怎么能简单的以为黑白的含义如此简单与肤浅呢?好的黑白电影一定是更深刻的层面,能引发哲学的升华。
2.
《阳谷灿烂的日子》结尾的黑白片段是对现实世界、对艺术的颠覆,《泥之河》中的黑白写社会衰败时期孩子心灵的扭曲与摧残,《鬼子来了》中的黑白写人性赤裸裸的凶残,《都灵之马》中的黑白写的是人类的困境。贝拉·塔尔不是让我们绝望,而是让我们思考生命不能承受之沉重。深刻绝望的沉思之后,才是真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