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人》视频

标签:
《鸟人》视频苏牧 |
分类: 《荣誉》 |
段落①“鸟人出场”(镜头①至镜头④)。
该段落的分镜头剧本如下:
镜头①:外景
镜头②:内景(病房内)
镜头由窗外的蓝天缓缓拉进“鸟人”居住的精神病院病房。镜头拉进窗户后,前景是窗户的铁丝网,景深是窗外的蓝天。
镜头③:内景
镜头从“鸟人”赤裸的脚摇至“鸟人”蜷曲的手,再摇至“鸟人”凝神窗外的眼睛。
镜头④:内景
读解
黑底白字的片头过后,淡出镜头①。
镜头①:外景
之后,镜头②叠镜头①(光学技巧剪辑)。
镜头②:内景(病房内)
镜头由窗外的蓝天缓缓拉进“鸟人”居住的精神病院病房。镜头拉进窗户后,前景是窗户的铁丝网,景深是窗外的蓝天。
首先,镜头①与镜头②是两个蒙太奇镜头(对比蒙太奇)。辽阔无垠的蓝天(理想、自由)与铁丝网(现实、扼杀自由的势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镜头②本身也是一个镜头内部蒙太奇。即后景的蓝天与前景的铁丝网出现在同一个构图中,相互形成对比关系,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对比蒙太奇的问题,通常的教科书上经常提到。我们不再重复。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电影镜头的“转场”。
镜头②对于镜头①来说是一个转场镜头。即镜头①是外景,镜头②(包括后面的镜头③、镜头④)则是“鸟人”病房中的内景。相对镜头①来讲,镜头②改变了场景和环境。
“鸟人出场”是电影《鸟人》的第一个段落。导演主要考虑的是介绍主人公“鸟人”。导演可以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拍摄“鸟人”的房间。但是,艾伦·帕克没有这样做。显然,他认为:比拍摄“鸟人”生存的空间──“鸟人”的房间更重要的是,拍摄“鸟人”心灵的空间──辽阔的天空。
“鸟人”身在房间,心在天上。辽阔无边的天空才是“鸟人”心灵的家园。
于是,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辽阔无边的天空。但是,这样,导演就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就是如何从外景的天空进入到内景的“鸟人”的房间。
在电影中,为了叙事的连贯和人物表演的不被打断,从另一个角度说,为了使观众看电影时的思路不被打断,电影的镜头主要由“连接镜头”组成。
“连接镜头”:在一组镜头中,后个镜头包含前个镜头中的一部分内容。从制作者的角度讲,电影不可能在一个场景中完成整部影片的拍摄;从观众的角度讲,观众不能容忍一部电影中的场景丝毫没有变化。因此,大量的转场是一部电影客观存在的事实。可是,由于转场是由一个场景转换到另一个场景,它往往会打断镜头叙事上的连贯,造成观众在观看影片时的“不知所云”,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跳”。因此,镜头的转场处理往往是电影导演在制作作品的时候,要特别考虑的问题。他要想方设法使转场不露痕迹,他要千方百计使观众不感到“跳”,甚至使观众觉察不到转场的出现。
这里,艾伦·帕克在处理镜头①到镜头②的转场中,为了使转场不露痕迹,他采取了如下方法:
镜头①与镜头②是两个“连接镜头”,而且,它们是双重连接:
A、“天”接“天”(同样物质相接);
B、“蓝色”接“蓝色”(同样颜色相接)。
用镜头②“叠”镜头①,让镜头①缓慢地完成向镜头②的转换。
③ “动”接“动”
镜头①与镜头②的镜头衔接是在运动中,是在一个“拉镜头”中完成的。
我们可以反过来设想另外一个方案:就是用镜头①的固定镜头的辽阔的蓝天的大全景,接镜头②的固定镜头的“鸟人”房间的窗户的小全(窗外景深是蓝天)。
影片现在的方案是:在摄影机的缓缓拉动中,舒缓、自然地完成了镜头①向镜头②的转换。两个方案的高低优劣一目了然。
可是,如果我们经常看国产电影、电视剧,我们便会发现:同样的“ 动”接“动”,在一个低手手中,是那样的疙疙瘩瘩,让人不舒服。反之,在一个高手手中,它会如此舒服自然。这里,艾伦·帕克做到了三个方面:
A、方式一致:镜头①与镜头②,摄影机“动”的方式一致。即两个镜头都是“拉镜头”;
B、角度一致:镜头①与镜头②,摄影机“动”的角度一致。即两个“拉镜头”都是45度角,两个镜头“拉”的角度一致;
C、速度一致:镜头①与镜头②,摄影机“动”的速度一致。即两个“拉镜头”,它们“拉”的速度完全一致。迈克尔·塞里辛(本片摄影)一定是个大腕摄影师。
公平地讲:镜头①到镜头②的转场处理,不仅仅是不露痕迹的,而且它是“精彩漂亮”的。云山雾罩地评价一位导演,作为制作者本身来看,经常显得可笑。我觉得:我们看一个导演,他是个好导演还是个不怎么样的导演,往往就是从他的一两个镜头,你就可以看出他的功力和水平。他的一个镜头拍得好,他的两个镜头接得(剪辑)漂亮,怎么会有错呢!他必定是一个出色的导演!
镜头②到镜头③是“切”(无技巧剪辑)。
镜头③:内景
镜头从“鸟人”赤裸的脚摇至“鸟人”蜷曲的手,再摇至“鸟人”凝神窗外的眼睛。
镜头③的主要作用是介绍人物。这里涉及到一个如何介绍人物,或者说用什么样的电影手段介绍人物的问题。
“鸟人”是本片中的一号人物,所以,对他的介绍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电影介绍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娓娓道来,也可以突出强调。这既取决于影片的内容和风格,同时,它还取决于影片所要介绍人物的主要特征。
“鸟人”的主要特征是“怪”(非常态),他是一个精神上受到巨大伤害的“怪人”(“鸟人”),而他的“怪”,首先表现在他与常人不同的外部形态特征上。他整天像鸟一样蜷缩在房间的一角甚至床栏上;他的眼睛像鸟的眼睛那样不能转动,只能呆呆地直视着前方;他的双手和双脚像鸟爪一样地拳在一起……总之,他简直变成了一只鸟。
如何介绍这个像鸟一样的“鸟人”,艾伦·帕克采取的是一种典型的“好莱坞式的介绍方式”。
镜头③的开始是“鸟人”脚的特写。“这不是一只正常人的脚!”它是赤裸的(未穿袜子和鞋),同时它像鸟爪一样绻曲着,而且,其中一个脚趾还像鸟爪伸展般地微微动了一下(脚趾的表演?)……
镜头往上“摇”,从“鸟人”脚的特写摇到“鸟人”手的特写。“鸟人”的手同样是非常态地蜷曲着,其蜷曲程度比脚更大……
镜头继续上摇,最后摇至“鸟人”的脸和眼睛。“鸟人”的脸没有一丝表情(人的表情),他的眼睛像鸟的眼睛一样直勾勾地望着窗外。
这是在一个镜头中,用一组特写来依次展示“鸟人”的主要外部特征。看了这个镜头,大家可能对“好莱坞式的介绍方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
何为“好莱坞式的介绍方式”?
“好莱坞的介绍方式”最重要的特征是:戏剧化地表现、突出被摄对象的主要特征。具体来讲:
A、选择被摄对象最为突出的细节
被摄对象种种细节、种种特征中,要选择最具代表、最为突出的细节和特征。我们以影片《鸟人》为例:如表现“鸟人”的“鸟态”。可以先拍“鸟人”的脸和眼睛,也可以先拍“鸟人”蜷曲的手。但是,我们可以比较:“鸟人”蜷曲的脚与“鸟人”的脸和眼睛,与“鸟人”的蜷曲的手的不同效果。显然,“鸟人”的脚更能突出地体现“鸟人”的“鸟态”。“鸟人”的脸和眼睛与“鸟人”的脚比较,效果自不必说。就是“鸟人”的手,尽管手也是像鸟爪一样蜷曲着,可以,“鸟人”的脚,不仅蜷曲,而且,它是赤裸的(未穿鞋,未穿袜子)。
B、使用特写镜头
方式的选择最终要落实到手法的处理上,而“特写镜头”则是表现这种方式的有效手段。
(在后面的“四、特写镜头”部分中,我对“好莱坞式的介绍方式”和“特写镜头”还会有详细的论述。)
镜头③除了“特写镜头”的使用外,在镜头组接上,我们会感到镜头③与前面两个镜头衔接得舒服自然,浑然一体。分析其原因:
镜头①、镜头②、镜头③三个镜头都是运动镜头。即:“动”接“动”接“动”。
镜头①、镜头②是拉镜头,镜头③是摇镜头。首先镜头①与镜头②两个拉镜头的速度一致;其次是拉镜头(镜头①、镜头②)与摇镜头(镜头③)的一“拉”一“摇”,这两种镜头的速度继续一致。所以,尽管三个镜头运动的方式不同,但是,镜头运动的速度一致。一致的运动速度,使三个镜头形成一种内在的联系和整体感。
镜头①、镜头②是由上往下“拉”(拉镜头),而镜头③则是反方向地由下往上“摇”(摇镜头)。一个是自上而下,一个是由下往上,这就形成了一种反方向的相互对称,让人觉得舒服而流畅。我们可以作一个假设:如果镜头③也是从上向下,即从“鸟人”的头部往下“摇”到“鸟人”的脚。现在影片中的方案和假设的方案,哪个更好,一目了然。
可见,镜头③,从“鸟人”的脚往上“摇”。除了上面我们讲的内在的内容上的依据(“好莱坞的介绍方式”)之外,外在的形式上的镜头组接的对称,同样是采用该方案的重要原因。
④ 视线问题
镜头③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镜头③中,摄影机从下往上摇,摄影机从“鸟人”赤裸的脚摇至“鸟人”蜷曲的手,再摇至“鸟人”凝神窗外的眼睛。
大家注意“鸟人”凝神窗外的视线。“鸟人”视线的角度是45度。这恰恰与镜头①、镜头②中摄影机从天空拉下来的角度(45度)一致。
原来,镜头①、镜头②是“鸟人”的“看”,是“鸟人”的主观视线。镜头③是镜头①、镜头②的内在依据。
于是,本来的镜头①、镜头②的精巧、纯熟、技术化的组接处理,到了镜头③,又被导演画龙点睛般的赋予了的生命。这更可见导演的成熟和不同凡响。
这里我提醒大家:我们应该懂得:所谓电影剪辑,绝不仅仅是发生在前后两个镜头的。电影剪辑是一个从外在顺畅到内在呼应的有机的整体。
⑤ 蒙太奇句子和句号
镜头③到镜头④是“切”(无技巧剪辑)。
镜头④:内景
窗外射入的蓝光中,“鸟人”坐在地上,他凝视着窗外的蓝天。
镜头④是一个交待性镜头,即交待“鸟人”所住病房房间的格局和此时“鸟人”在病房中所处的位置。
关于“鸟人出场”这个段落,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该段落四个镜头前后组接的次序上,导演似乎犯了一个小儿科错误。即他违反了起码应该遵守的剪辑规律或者说是剪辑常识:他颠倒了四个镜头组接的次序。
电影剪辑次序的依据是我们人的思维习惯和我们观察事物的方式。我们人的正常思维习惯就像一个镜头的逐渐“前推”一样,它是由远至近,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是一种逐步递进的逻辑关系。那么,“鸟人出场”段落的逻辑递进关系是:首先是外面广阔的蓝天,然后从外景的蓝天进入内景的房间。然后我们再看到房间中有一个人(“鸟人”),最后,我们再仔细地看这个人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就像我们儿时都会说的那个歌谣:“从前有个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盘,盆里有个碗,碗里有个勺,勺里有个豆……”
可是,艾伦·帕克这里居然先是“勺里有个豆”(镜头③),然后才是“碗里有个勺” (镜头④)。即先用特写镜头来展现“鸟人”的外部特征和精神状态,然后再用全景镜头交待“鸟人”在病房中的位置。
难道,这真的是导演的让人难以置信的低级失误么?
如果不是,那么他这种违反常规的剪辑处理的背后,一定会有它更重要的原因。
我们来分析这些原因:
A、内容决定形式
其实,该段落的这种镜头次序,其骨子里还是属于“好莱坞式的叙事方式”。即先让你看重要的、突出的,“这里有一个不正常的人”。然后,再给“这个不正常的人”一个简单的环境交待,让你看到这个人所处的房间和他在房间中的具体位置。说到底,在好莱坞,“交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表现”。
B、环形蒙太奇句子
镜头①至镜头④,这四个镜头组成了影片的段落①“鸟人出场”。这个段落四个镜头景别的排列次序是:“大全”──“小全”──“特写”──“全”。这是一个典型的“环形蒙太奇句子”,即镜头的景别由“大”到“小”,之后又到“大”。其次序形成一种逐步变化、反向对称、首尾呼应的镜头结构关系。使人感到导演在镜头处理上的老到和章法。
在剪辑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特写是收不住一个段落的。”当然,这是一句剪辑师“感觉上”的经验之谈。这句话的理论依据是:特写镜头的性质是我们逼近事物,去究探事物的本质。那么,作为一个段落的结束,我们在逼近事物,去究探事物的本质之后,我们还要使观众从那种究探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打一个比喻:这就如同我们走进一个房间去看究竟。之后,我们要走出这个房间,再之后,我们还要去另一个房间(下一个电影段落)一样。
所以,“特写是收不住一个段落的。”
C、句号作用
在段落①中,镜头①至镜头③,前三个镜头都是运动镜头,镜头④则是一个固定镜头。固定镜头的镜头④给我们的感受是静止,沉稳,到此为止。
其实,就像我们说话要有停顿,写文章要有逗号、句号一样,固定镜头的镜头④犹如一个段落的句号,为段落①“鸟人出场”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