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表述与文学表述(二)
(2010-01-14 01:14:58)
标签:
文学电影区别《荣誉》修订版苏牧 |
分类: 《荣誉》 |
现在,我们看姜文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如何表现马小军初见“画中人”的。
马小军见到“画中人”部分的分镜头剧本如下:
十三、米兰家
镜头216、中景
镜头217、近景(摇)
镜头218、全景
镜头219、近景(摇)
镜头220、近景
镜头221、近景(摇)
镜头222、近景
镜头223、近景
镜头224、近景
镜头225、全景
镜头226、中景
镜头227、近景(摇)
镜头228、近景
镜头229、全景
镜头230、近景
镜头231、近景(摇)
镜头232、近景
镜头233、全景
镜头234、近景
镜头235、中景(跟)
镜头236、近景
镜头237、近景
镜头238、近景
镜头239、特写
镜头240、全景
镜头241、近景
镜头242、特写(虚焦、晃动)
本段落视听处理的核心是:马小军这次见到的米兰,是“画中人”米兰。此时的米兰,不是一个生活中的具体女孩。米兰是虚实之间的米兰,是马小军想象中的米兰,是艺术化的米兰。
本段落的剧作走向是:
“虚”
“虚”(远的、有距离的)是理想的、艺术的境界。
现在,我们分析影片中,这个从“虚”到“实”,然后又到“虚”的过程。
导演的手法如下:
①
摄影机首先模仿马小军看手中望远镜的方式和视角,在屋中转着圈晃动。晃动中,米兰的照片在马小军的眼前不断闪现。
马小军惊异眼前的景象,马小军继续晃动。晃动中,米兰的照片再次不断地闪现,照片闪现的速度由快到慢。
马小军停止转动。马小军手中望远镜的方向,固定在墙上照片的方向上。
②
马小军身体的转动停止后,为了看清楚“画中人”,马小军对着墙上的照片,他不断用手调望远镜的焦距。随着望远镜焦距的调整,照片上的“画中人”逐渐清晰起来。
③
马小军一边调着望远镜焦距,一边走向照片。马小军与照片之间的距离也由远到近。
④
A、
米兰房间的布光设置是,聚光灯模仿从窗外射进来的金色阳光。照明首先使拍摄环境,使米兰的房间具有质感、造型感。
B、美化人物:
房间中最亮的光区,设置在米兰的床前。用照明来表现“画中人”米兰如太阳般灿烂、美好。
C、表现生命的觉醒:
这是本段落照明处理的最为精彩之处。
“阳光”(照明)将米兰的房间割裂为几个阴阳分明的光区。于是,少年马小军在几个阴阳分明的光区中行走。马小军时而在阴影中穿行,时而又出现在灿烂的阳光下。布光的阴阳变化,不仅表现了马小军见到“画中人”前后的不同心镜,更表现了少年马小军的“初遇爱情”,和马小军生命的深刻变化。
⑤
望远镜的焦距调准了,马小军的人也走到照片前。导演还不让马小军完全看清楚照片中的人物。照片前面是一道白色蚊帐。白色蚊帐如云似雾,遮挡着照片上的主人,使照片上的“画中人”恍惚朦胧,如水中月,似雾中花。
⑥
镜头239、特写
马小军双手轻轻撩起了蚊帐,照片中的“画中人” 清晰地展现在马小军的眼前。镜头239是米兰微笑的脸的大特写。
这张照片的魅力至关重要。如同英国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一身黑衣,站在惊涛裂岸的海边长堤上的萨拉,她的倏然回眸、她的美丽使查尔斯和观众深深震撼一样,姜文要用这张照片征服马小军和所有的观众。
应该说,姜文的目的达到了。照片上面,宁静脸上阳光般灿烂的笑意,使人目眩,宁静眼中的雾一般的迷朦摄人心魄。
如何表现照片的美:
A、特写:
镜头239是米兰脸部乃至眼睛的大特写。特写一方面让马小军和观众更好地看清楚米兰,同时,特写表现“画中人”此时此刻在少年马小军心中的无限膨胀。
B、光:
金色的阳光洒在照片上。布光大大美化了照片上的人物,使照片上的人物如太阳般光明、灿烂、美好。
⑦
A、“客观音响”向主观音乐过渡:
本段落声音方案的核心走向是:“客观声音”(音响)向主观声音(音乐)过渡。
开始的脚步声、钟声等都是客观的声音,表现马小军处在现实的环境中。从马小军撩起蚊帐,“画中人”的照片出现,客观的声音消失,主观的音乐响起。
需要指出的是:本段中的客观音响是加了引号“”的。引号的意思是说,其实,它还是主观的。所谓的主观是指:首先,音响处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再现”,再现拍摄环境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生活氛围。而是为了“表现”。其实,前面的音响,是为了烘托后面的音乐而作的。或者说,自然界的、未经过人工处理的声音(音响),主要是在表现马小军的一种混沌的、未觉醒的生命状态。而主观的、艺术化的音乐,则表现了马小军的生命的觉醒。
B、异常优美的《乡村骑士》:
马小军撩起蚊帐,“画中人”的照片出现,此时响起的音乐是马斯卡尼歌剧《乡村骑士》中的选曲。
《乡村骑士》的音乐飘逸优美、令人心醉。
无法言状的《乡村骑士》的音乐美,表现了无法言状的“画中人”的美。或者说,音乐美与“画中人”的美是叠在一起的。
同时,无法言状的《乡村骑士》的音乐美,是少年马小军爱情萌发的生动表现。我们看到:就是这个平时大大咧咧、行为粗俗放浪的马小军,当爱情来临时,马小军的变化又是如此地巨大。
⑧
镜头240是站在房间中的马小军的小全。马小军的脚步不断向后倒退着。
从剧作的角度讲,这个“后退”异常关键。按照我们正常的思路,我们应该逐渐接近自己喜爱的形象,直至最近,最清晰。但是,这种不断地接近,即使再接近,它们仍然属于写实的层面。
⑨
望远镜的道具在本段落中至关重要。
A、应该说,正是由望远镜这个道具完成了本段落从“虚”到“实”,然后又到“虚”的变化过程。
B、 同时,望远镜是艺术与现实之间的间隔。望远镜中看到的米兰,是“画中人”米兰,而不是生活中的具体的米兰。
⑩
镜头241是马小军后退后,马小军又举起了望远镜,然后用望远镜看着远处米兰的照片。
这时,镜头242的焦距由“实”变“虚”,并且,镜头出现晃动。于是,照片上面那个真真切切的米兰,又变成了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画中人”米兰。
上面我们对比了王朔小说中的初见“画中人”段落,和姜文电影中的初见“画中人”段落。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文学与电影是艺术中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意语系,或者说艺术表现方式。
文学与电影,它们各自独立,迥然不同。但是,它们又是各自出色,各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