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书还好的文章之一 《光里的日子—评〈太阳少年》
(2008-11-21 00:22:49)
标签:
书评《太阳少年》周十万 |
分类: 观察生活课,读书 |
关于青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忆,细节各不相同。然而,他人的青春记忆又时常唤起我们自己的回忆,尽管我们并不相识,甚至并不生活在同一地域、同一时代里。这或许就是那些讲述青春的故事之所以备受欢迎的原因。也许你从未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伸开双臂想象着自己是一架掠过天空的飞机,在黄土飞扬的北方县城里穿街走巷,也许你并没有过夜夜到学校泳池边偷看暗恋的人游泳,在黑暗的包围中听到他的身体划过水面时发出的阵阵声音,也许你出生的年代离那场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已经过去了多半个世纪,而你也从没亲眼见过那高举火炬的自由女神,也许你不仅没有在“老莫”里痛饮过啤酒,更不曾用自配的钥匙打开一把又一把别人家的锁……但是你却会被崔明亮和他的伙伴们,被孟克柔和林月珍们,被“面条”和麦克斯们,被马小军和米兰们的青春故事打动,被勾起你的青春记忆,你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它用声光和影像把青春娓娓道来,在观众眼前再现、提炼那一个又一个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故事,创造一个又一个青春的梦境。面对这光影变幻的银幕,我们瞠目结舌无话可说,惟有感动。当我们从这个梦境中走出时,作为观众的我们不禁要发出一些感慨,但是由于对电影语言、技术运用知识知之甚少,我们往往并不清楚电影所运用的借以打动观众的技术手法所在,甚至不能明确指出影片感动自己的具体地方,而只能泛泛地说:“很好看啊”。
所以难怪有论者指出我们的电影理论往往“源自感悟经验”,报刊和网络上可见的许多影评也确乎多为作者观影后的个人体验和感慨,真正从电影结构和电影语言运用角度来分析影片的评论可以说寥寥无几。然而很多时候,个人化的感慨并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希望读到带有专业色彩的评论,更加深入地解读感动我们的电影,所谓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
在为数不多的“技术型”评论中,苏牧的这本《太阳少年》堪称翘楚。
作为电影学院讲授影片分析课的教师,作者从专业角度对《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电影进行了读解:在概括了电影的主题和诗意风格之后,通过对剧本和剪辑后的影片进行逐段分析,将马小军和米兰们的故事层层剥茧,抽丝织锦,并将这幅华丽的锦缎展现在读者眼前。
当非专业的观众第一次面对《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电影时,他/她首先关注的是这部片子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他们也不难概括出这是一个关于生活在“文革”晚期的北京的一群大院少年的故事,他们玩耍、打架、恋爱,他们也上课,也学工学农,但更多的时候他们还是在玩耍、打架、恋爱,而且他们光明正大、理所当然。观众们也许为这个故事感动,也许会愤愤的骂上一句“什么玩意儿!”,可他们能明明白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动和愤怒所在么?也许他们会激愤地说“我们当年才不是这样!”,也许他们会痴迷地感叹“青春都是这样的”,然而,这样就足够了么?这样简单的理由,它能说服别人甚至我们自己么?
而经过专业性的分析,曾经的观众、现在的读者在再度面对影片时就仿佛有了一双新的眼睛。无论是拍摄挥舞手臂指引方向的石像时的镜头运用,还是机翼下随风偃息的草坪,无论是飞出画面又飞回来落下以象征时光倏忽而过的书包,还是在昏黄的白炽灯下满脸是汗专心致志锉钥匙的马小军,无论是在铁皮楼顶上满心焦虑走来走去的马小军身后射来的那从明亮刺眼的阳光到日薄西山的夕阳的光线转换,还是由放映“内部电影”的灯火辉煌的大礼堂到少年们坐卧在落有点点白霜的灰色屋瓦上弹琴唱歌的蓝色夜晚的场景切换,无论是从床底视角拍摄偷看米兰换衣服的过程,还是从铁轨缝隙间看到火车在桥上呼啸而过的仰拍镜头,无论是马小军如何一步步走上十米跳台最终消失在镜头之外,还是他优雅起跳后的狼狈坠下……都不再如初看时那样被囫囵吞枣、一扫而过,而变得别有意蕴。一个接一个的镜头和场景绽放出独特的美——那是技术的美。
在本书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它对电影细节的分析。
众所周知,一部影片的成功与否,往往不在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而在其对细节的把握和故事节奏控制上成功与否。《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片秉承了原著小说《动物凶猛》对细节刻画入微的风格,通过各种细节拍摄烘托了诗意气氛,加深了故事给观众的冲击力。而《太阳少年》一书则通过对影片中的这些细节进行深入分析,再一次强化了这个故事的感染力,使它所拥有的这种青春期的诗意发挥到了极致。随着本书作者的笔端,我们将注意到乡村公路上疾驰的坦克,注意到中学课堂上色厉内荏的老师空洞飘忽的眼神,注意到躺倒在陌生人床上捏着早已冷去的饺子蘸一下醋再蘸一下酱油然后吃掉的百无聊赖的马小军,注意到午后阳光下米兰后颈上的金色汗毛和从头顶浇下的汩汩清水,注意到她脚上那根钥匙环的存在和最终的断开,注意到两场规模不同的打架的不同结局和参加者的不同表现。这些细节曾经点亮了影片,现在对它们的精准分析则点亮了评论自身。
专业性的分析并不像外行人所想象的那样充斥着技术术语,单调枯燥言语乏味,它一样洋溢着激情,一如这部激情四射的电影——恰恰是这种技术语言的运用,使那原本停留在纸张平面上的少年故事由文字立体化为银幕上的生活,使昔日的读者、今天的观众能够亲眼目睹小说人物在影片中走动、交谈,看到他们所看到的“那总是充足、太亮”的阳光,闻到他们所闻到的郊外田野里烧荒草的味道,听到他们所听到的“激荡五洲”的歌声,感觉到他们初恋时那怦怦的心跳和爱情破灭时那撕裂心肺的疼痛。
电影创作是需要激情的,同样,电影评论也是需要激情的。只有洋溢着激情的作品才能打动观众和读者,触动那些与人物并不生活在相同时代和环境中的人们,勾起他们的回忆,使他们对作品和人物产生代入感,进而与之惺惺相惜。而无论是影评也好还是影片本身也好,创作者尽管完全可能与人物没有相同的经历,但是如果没有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没有“人物就是我”的心情,而是充满隔膜、仅凭想象地进行创作,就完全不可能创作出直指人心、使人信服、深刻感人的作品。作为一部评论作品,这种饱含激情的文字风格并没有使本书的专业性减弱。相反,它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更强化了其运用电影语言进行分析的权威性,提升了其说服力,使读者心悦诚服地接受其对影片所做的分析。
而这,正是本书的成功之处。
它的这种激情,甚至能使那些从未看到过这部电影的读者感受到片中所洋溢的那种激情,体会到人物的感情波动——他们是从那字字句句的分析,从截取的镜头图片,从对背景音乐和音响的描述,从充满强烈情绪的议论……中感受到、体会到。它成功地阐述了影片,分析了影片,使电影这朵“黑夜里最黑的花”(洁尘语)通过文字再次绽放,绽放在平面媒体上,绽放在曾经见到这朵花和不曾亲见其盛开的读者面前。它使影片获得了新生!
故事总有结束的时候,就像青春这个人生河流的渡口终有一日要被远离,尽管它从未死去。当那场夏夜的暴雨从天而降之后,故事的秋天,也是人生的秋天,就这么毫无征兆地来了。马小军想唤起米兰对那夜雨中相拥的回忆,却只见她“似乎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地与刘忆苦越走越近,他愤怒,他嫉妒,他因此不惜一切要毁灭米兰在他心目中原来的“女神”地位,他为朋友们所孤立,他只能“在万分痛苦中度过一天又一天”……他最终走上了高高的跳台,当他以优美的姿势跃起却在手忙脚乱的挣扎中跌入水中时,他告别了他的夏天,人生的小船正渐渐驶离那个叫青春的渡口。从此迎接他的便是成人的世界,是那无声黑白的世界,以后的岁月里,他只能如另一部影片中另一位人物所说的那样:
“只有在梦里我才能见到光明,回到阳光灿烂的记忆里。”(冯小刚:《不见不散》,1998)
然而,当电影中的故事结束之后,读者和观众仍能通过阅读精彩的评论重新见到光明,回到这片阳光灿烂的记忆里。对于评论,这是无上的光荣。
原文网址链接:http://www.douban.com/review/113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