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苏牧的电影微博
苏牧的电影微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964
  • 关注人气:2,8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创作基本问题之一:《艺术作品的层次》-(4)

(2007-06-14 11:47:42)
标签:

认识电影

《荣誉》修订版

苏牧

分类: 《荣誉》
 

    ㈡、关于电影剧作法:

    从电影专业的角度讲,电影视听语言之外,电影剧作法是同样重要的内容。打一个比方:如同一个人要有双足才能够站立行走一样,一部电影也要有它的双足,它才能够顶天立地,出类拔萃。

    何为电影的双足?一、电影视听语言;二、电影剧作法。 

    电影剧作法有许多要素。如电影格局、电影选材、电影人物、电影情节、电影结构等等。再如情节点、情节线、情节段落、卡片系统、“情节点Ⅰ”、“情节点Ⅱ”、“情节点Ⅲ”等均为电影剧作法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我们在本书第四篇《骗术大全》的“电影剧作法简介”部分有详细介绍。

   

电影创作基本问题之一:《艺术作品的层次》-(4)

 

    这里,我主要讲述、补充三点。一、电影的“情节点Ⅲ”;二、艺术电影题材的选择;三、艺术电影的人物。

    下面分别讲述:

 

    1、电影的“情节点Ⅲ”

    一部电影在格局上应该是下面这个样子:

 

            情节点Ⅰ               情节点Ⅱ      情节点Ⅲ

 ├──────┼────────────┼──────┤

 \__开头 1/4__/ \______ 发展 2/4 _____/ \__结尾 1/4__/

    30分钟              60分钟             30分钟

 

    电影的格局在本书第四篇“电影剧作法简介”部分有介绍。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电影的“情节点Ⅲ”。

    电影的“情节点Ⅲ”是决定一部影片艺术质量的标志。换句话说:一个好的“情节点Ⅲ”,是构成一部电影的灵魂。说得极端一点,你有了一个出色的“情节点Ⅲ”,你才有可能写出一部优秀的电影。

    《飞越疯人院》的“情节点Ⅲ”。

    “情节点Ⅲ”:酋长用枕头闷死了被手术摘去部分大脑,变成痴呆人的迈克,最后,酋长带着迈克的灵魂,逃离疯人院,逃向迈克梦寐以求的自由天地。

     “酋长闷死迈克”是影片独到的同时又是震撼人心的一笔。酋长闷死迈克,事件的外部表现是酋长残忍地杀死了朋友。但是,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事情的精神实质是:酋长不是“杀死”迈克,他是不能容忍自己的朋友──那个一生向往自由的迈克,最后像一个行尸走肉那样苟延残喘地“活”在这个世界上。“酋长逃离”不是他自己的逃离。正是为了将迈克的灵魂带向自由的天地,酋长才破窗而去。所以,表面上是酋长的身体逃离了疯人院,实质上却是迈克的灵魂逃离了疯人院。

 

    《阿基米德后宫的茶》的“情节点Ⅲ”。

    “情节点Ⅲ”:拘押马基德的警车沿着海边公路缓缓前行。突然,警车的前方,出现了一个人影。他是已经逃脱了的帕特。帕特向警车轻轻伸出了自己的手。警车在他的面前停下。

    通过《阿基米德后宫的茶》的“情节点Ⅲ”,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电影剧作的“情节点Ⅲ”的理解。应该说,正是这里的“情节点Ⅲ”──帕特向警车伸出了自己的手。它结束了影片的故事,完成了帕特的人物塑造,同时完成了整部影片主题的升华。

    其实,帕特伸手拦车,已经不仅是影片《阿基米德后宫的茶》的灵魂。我始终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帕特伸手拦车的细节,编剧、导演穆迪·沙雷夫才会写出《阿基米德后宫的茶》这个剧本,才会拍出《阿基米德后宫的茶》这部电影。

 

    电影《花边女工》的“情节点Ⅲ”是上面提到的那个长镜头。正是这个长镜头,完成了贝阿蒂丝的塑造和影片主题的升华。更重要的是,这个镜头是电影化的。换句话说:电影视听语言能够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

    侯孝贤的影片《再见南国》的“情节点Ⅲ”也是电影化的。影片的结尾是载有影片主人公的行驶的汽车突然落入路边的沟中。汽车在沟中一动不动。景别是远景。这时,天渐渐亮了,远处的路灯熄灭,公鸡开始鸣叫。

    黎明时分的若明若暗的光影和远景的景别,表现的已经不是简单的影片叙事,而是表现“处境”:个人的处境,人类的处境,台湾的处境。同时,光影和景别还表现了绝望和死亡。而这恰恰发生在黎明与黑夜的交汇处。这是绝望和死亡的极端和彻底。

 

    《征婚启事》:

    2002年中国台湾。编剧、导演:陈国富。嘎纳电影节参赛影片。

    梗概:

    台北眼科医生杜家珍(刘若英扮演)有一个好工作和一个爱她的男人。可是,一天男友不辞而别。伤心失落的杜家珍想以新的恋情来摆脱对“他”的思恋。她在报上登了一则征婚启事。然后每天去见各种各样的男人。应征的男人中,有体力劳动者,有小学教师,有演员,有皮条客,有同性恋者和毛片爱好者。他们有想和她聊天的,有想和她做爱的,有的聊天、做爱都没兴趣,他来此是为了向她推销产品。杜家珍与他们见面的地点,都是以前与“他”有关的地方。而且,杜家珍每天给“他”打电话,通报今天见面的情况。电话那边只有人听,却没人说话……终于一天电话那边传来了声音。说话的是“他”的妻子。妻子告诉杜家珍:“他”飞机失事已逝。飞机失事前,“他”告诉了妻子,他与杜家珍的恋情,并要娶杜家珍为妻。

 

    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影片启示如下:

    A、电影与生活:

杜家珍征婚对象的几十个男人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这样的剧本好编也不好编。关键是对生活中人物的选取。需要眼光的敏锐。我们都生活在“生活中”,我们都生活在“人”中。可是,本片编剧却抓住了他的生活中的这些人,并把这些人放进他的电影中。

    《征婚启事》中前来应征的各色男人

    所以,生活是编剧最大的财富和源泉。我们要尽可能地深入生活,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因为这是你工作的需要。另外,比接触大量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做“有心之人”,编剧要有“能够发现,善于发现的眼睛”。

    B、关于剧作法:

    剧作法是规矩,规矩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但是,一些出色的作品往往打破规矩。或者说,一部好的电影会创立新的规矩。

    《征婚启事》打破了传统的剧作法。影片全部是散点和片断。全部是珍珠。或者说影片是一盘珍珠。一盘散落的珍珠不是一部电影。电影应该是一个美丽的珍珠项链。

    《征婚启事》就是一个美丽的项链。电影的片断、电影中杜家珍与每个男人的见面都是一颗颗珍珠。作为电影编剧,更重要的是,有一条串这些珍珠的线。

这条线就是“他”──那个杜家珍“消失”了的男友,就是那个杜家珍所爱的男人。或者说:是杜家珍对那个男人的爱情。

    C、关于“情节点Ⅲ”:

    影片最后,杜家珍男友出现。“他”已经死了。这是剧作上的“情节点Ⅲ”。其实,这里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情节点Ⅲ”:

    a、剧本的火把和太阳:

    从剧作法的角度讲:“他”的出现,“他”的死异常重要。它是点亮整部电影的所有的牌、所有的珍珠的火把和太阳。

    杜家珍所有行为的“契机”何在?杜家珍为什么征婚?杜家珍为什么要见那么多的男人?

    契机和原因是:杜家珍爱自己的男友。随着“他”的离去,杜家珍的生活失去了全部意义。其实,对于那些参加证婚的男人来讲,也是不公平的,不管他是结巴,是劳动人民,还是毛片爱好者。现代文明的核心是:人的价值的平等。结果,《征婚启事》中,“他们”成了“他”的替代物,“他们”成了杜家珍报复“他”的手段。

    杜家珍与所有证婚男子见面的地点,都是与“他”有关联的地方。杜家珍一方面是通过与“他们”的见面,勾起自己对“他”的爱情的回忆。其次,杜家珍通过这种男人最为在意,最为不堪的行为,作为对背叛爱情的“他”的报复和惩罚。而且,作为报复,杜家珍每天把自己与每个男人见面的情况通过电话通报给“他”。其中包括与一个男人上床。上床的原因是他有和自己一样的尴尬的笑容。

    b、女人的爱情

    恰恰是在与“他们”的见面中,杜家珍欲发深切地感到“他”的与众不同,“他”的出类拔萃和不可替代。其实,杜家珍因为对“他”的爱情,世界上的“他们”,在杜家珍的眼中已经失去了意义和光采。

    这就是爱情。或者说:这就是女人的爱情。

    c、世界的核心和生命的本质

    我们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来到这个世界,我们拥有一次生命,我们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总有人告诉我们世界的核心、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说是幸福,有的人说是快乐,有的人说是“痛苦”。

    我觉得:世界的核心、生命的本质是“遗憾”。“遗憾”比“痛苦”痛苦一万倍。

    世界往往不是梦想成真,世界往往不是心想事成,人定胜天。世界往往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世界往往是:“一切都是擦肩而过。” 就像岩井俊二的影片《情书》中的女孩藤井树,在街道上发现了另一自己时的蓦然回首。

    

电影创作基本问题之一:《艺术作品的层次》-(4)

   

    遗憾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是宿命。上天已经安排了一切,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包括爱情永远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世界是相对的,世界是运动的。爱情不能永恒。人与人的沟通永远不会彻底。

    杜家珍因为爱情去“报复”,杜家珍不断地去见各种各样的男人,并把这一切“残忍”地告诉那个她最深爱的男人。可是最后,“原来都是误会”。杜家珍终于明了一切,杜家珍终于知道:“他”已告诉妻子真相,“他”要勇敢地承担责任,“他”要和自己(杜家珍)生活在一起。

    可是,就在杜家珍明了了一切,就在杜家珍完全知道了“他”对自己的爱情的时候。“他”已经死去。

    这就是电影《征婚启事》的“情节点Ⅲ”。

 

    前面我曾指出,一个好的“情节点Ⅲ”,是构成一部好电影的灵魂。我还指出:“情节点Ⅲ”是全片的点睛之笔,它往往是优秀的、与众不同的、天才性的冲突或者细节。

    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讲,只有你有了一个出色的“情节点Ⅲ”,你才有可能写出一部优秀的电影。或者说,你的这部电影,就是为你的这个“情节点Ⅲ”而做。

 

    “女婿事件”

    90年代的时候,北京西城曾经发生这样一个事情。人称“女婿事件”。

    一个西城的四合院,女婿是一个40多岁的小学教师,无权无势,老实巴交。特别是女婿家中无房,20多年倒插门住在妻子家。丈母娘死活看不上自己的女婿,“他也算是个男人?!”女婿在家中没有任何地位。用北京话说,就是一滩鼻涕。甚至晚上女儿和女婿做爱,丈母娘都要在外面敲窗户。“这么个怂人,也配和我闺女做爱!”好像做爱只是男人快活的事情。

    事件的结束是丈母娘癌症住院。女婿天天送去鸡汤,床前床后伺候丈母娘。病友们都说:“这哪是女婿,简直是儿,胜过十个儿!”

    丈母娘癌症临终,明天就要去世。就在那天晚上发生事件,女婿掐死了丈母娘。

    警察后来审问女婿:老太太明儿就死了,你还掐死她?

    女婿平静地说:“我不掐死她,我就没有这个机会了。”

 

    原来,女婿掐死丈母娘是精神层面的!

    “人活一口气!”女婿掐死丈母娘,几十年的屈辱,几十年的忍让,几十年的压抑,一日爆发。女婿为精神而活,不为肉体而活。女婿不掐死丈母娘,女婿“虽生如死”。女婿掐死了丈母娘,女婿“虽死犹生”。

    如同《阿基米德后宫的茶》最后的帕特伸手拦车一样,这里,一个世界上最怂的、被人骂“你也算是个男人?!”的、不是男人的“男人”,干出了让世界上所有男人汗颜的壮举!

    这就是生活中的“情节点Ⅲ”。有了这个“情节点Ⅲ”,完全可以写出一部出色的电影。

 

                                    ——摘自《荣誉修订版》苏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