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完美的艺术形式
完美的艺术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在真实的前提下,还要有一个好的表现方式。“真实”加上“完美的艺术形式”,可以使作品达到新的艺术高度,成为一部“较好作品”。
电影的完美的艺术形式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它是电影化的,它是视听的。二、它有一个好的电影剧作法。三、它应该有所创新。
我们分别讲述:
㈠、关于电影化
电影化即电影的视听处理。电影视听处理在本书第三篇《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电影视听语言简介”部分有详细介绍。
关于电影化我们要把握的是:电影视听语言是表现故事、人物、思想的有力手段。
塔尔科夫斯基讲:“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是根据自己的准则诞生和存在。当人们谈到电影的具体准则时,常常与文学混为一谈。依我看来……最重要的是这两个领域的创作者都享有的独特自由,便是从真实生活中随心取其所欲,并将之依序排列……除此之外,便是不容妥协的差异,源自于文字和银幕影像的基本悬殊。因为文学是用文字来描绘世界,电影不需要借用文字:电影直截了当地呈现自己。”
电影的影像和声音能够跨过艺术品与欣赏者之间的障碍,直接走入人的心里。同时,电影是世界和生命的反映。电影是“生命在银幕上流淌。”
我们举例如下:
光:
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表现马小军生命的觉醒。马小军第一次来到“画中人”(米兰)的房间。“阳光”(照明)将米兰的房间分割为几个阴阳分明的光区。少年马小军在阴阳分明的光区中行走。马小军时而在阴影中穿行,时而又出现在灿烂的阳光下。布光的阴阳变化,表现了少年马小军的“初遇爱情”,和马小军生命的深刻变化。
马小军走到照片前。照片前面是一道蚊帐。蚊帐如云似雾,使照片上的“画中人”恍惚朦胧,如水中月,似雾中花。马小军双手轻轻撩起蚊帐,金色的阳光洒在“画中人”的照片上。“画中人”如太阳般光明、灿烂、美好。
同样是用光来刻画人物。贾樟柯的影片《站台》的开始,与《阳光灿烂的日子》迥然不同。公共汽车开动了。大家坐在汽车的黑暗中。汽车行驶中,窗外的灯光在人们的脸上闪烁。点点斑斑闪烁的光影,表现的是那个时代的压抑的小人物的处境,是那个时代的扭曲的一代人的处境。
镜头前推和景别变化
艾伦·帕克的影片《荣誉》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镜头开始是远景。一个舞蹈系的女孩独自一人坐在远处的灯光中。女孩缓缓地说着,她的语言飘忽不定:“从小我就喜欢芭蕾,大人们都说,我会成为未来的芭蕾舞明星。我特别喜欢邓肯。邓肯最多的一次转了十六圈……将来我要去纽约的大都会,我要跳《天鹅湖》、《胡桃夹子》、《葛培莉亚》、《吉赛尔》、《睡美人》……”
随着女孩的诉说,镜头缓缓推进。镜头的景别从全景到中景,到近景。
镜头最后推到特写。女孩说:“可是,我不能跳芭蕾了。我怀孕了。”
女孩的眼泪流了下来。

镜头的前推、特写的景别、女孩的讲话、女孩的眼泪融合在了一起。
这里,“特写是一种心灵的逼近。”
色彩:
汤姆·提克威的影片《罗拉快跑》是一部让人激动的爱情电影。影片中使用三种色彩:红色,黑色,白色。黑白色是暗淡的颜色,是世俗的颜色,是男人的颜色。红色是刺目的颜色,同时,红色是鲜血的颜色,红色代表着情感和爱情。影片的制作者为了强调罗拉,赞美罗拉,为了把罗拉从影片众多的人物中突出出来,他们将罗拉的头发染成红色。于是,红色头发的罗拉,为了爱情,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在纷乱的街道上,在一片黄头发、白头发、黑头发中奔跑。罗拉的红发犹如一名奥林匹克运动员手中高擎的红色火把。火把中燃烧的是罗拉炽烈的爱情。
综合运用:
法国影片《花边女工》的结尾是这样一个长镜头:
主人公贝阿蒂丝送走昔日的男友弗朗索瓦后,她一个人坐在阅览室里一针一针地默默织着毛衣。整个镜头的声音方案是无声处理。镜头开始的景别是全景。摄影机的角度是背面角度。摄影机从贝阿蒂丝的背后缓缓推向贝阿蒂丝。镜头不断推进,景别越来越近。贝阿蒂丝仍没有反应地默默织着毛衣。镜头推到贝阿蒂丝身后,景别变成近景。这时,贝阿蒂丝的脸缓缓转向镜头。呈现在镜头中的脸是一张刚才与弗朗索瓦交谈时的贝阿蒂丝判若两人的脸。镜头向贝阿蒂丝的脸推上去。贝阿蒂丝无表情地默默看着镜头,她的目光中充满了哀伤……镜头继续向贝阿蒂丝的脸推上去,景别推至特写。最后,定格。影片忧伤的主题音乐幽幽地响起。同时,电影结束的字幕缓缓升起。
表现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她的内心深处所遭受的爱情的折磨,这里,并没有任何外部特征明显的矛盾、冲突。但是,它是如此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A、表演
女主人公贝阿蒂丝(伊莎贝尔·于贝尔扮演)的零度表演(无表演)。
B、镜头运动
缓缓的推镜头,不断接近贝阿蒂丝的身体,不断逼近贝阿蒂丝的内心。这是一种“心灵的逼近”。
C、角度
镜头开始时候是贝阿蒂丝的背面角度。摄影机不断向前推进,摄影机来到贝阿蒂丝身旁。景别由全景变成近景。这时,贝阿蒂丝转过了头,角度成为正面。我们看到了一张刚才与弗朗索瓦交谈时的谈笑风生的贝阿蒂丝判若两人的脸。前面的背面角度,如同不断蓄水的水库中的水,蓄水是为了后面正面角度的奔流直下,一泻千里。
D、特写
贝阿蒂丝转过脸后,镜头向她的脸推上去。她无表情地默默看着镜头,她的目光中充满了哀伤。极度放大的贝阿蒂丝的脸和贝阿蒂丝忧伤的眼神,使我们走进贝阿蒂丝的内心。特写镜头使我们透过贝阿蒂丝平静的外表看到了贝阿蒂丝真实的内心。恰如深处暗流汹涌,表面上却平静如镜的大海。
E、无声
该镜头的声音方案是“无声”。“无声”的声音方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此时此刻贝阿蒂丝内心的巨大的悲哀。就像我们常说的“此处无声胜有声”。镜头最后,画面定格的时候,影片的主题音乐响起。旋律如泣如诉,舒缓而忧伤,我们仿佛听到了和看到了女主人心中深深的叹息和哭泣。
——摘自《荣誉》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