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今日关注):
主持人(鲁健):
各位好,欢迎收看《今日关注》的新年特别节目,我们继续来一起回顾一下2006年的文化现象,今天我们要关注的是电影大片。
其实现在进口的电影大片已经不再那么神秘了,而国产的电影大片也是一次次的引起轰动,尤其是铺天盖地的这种宣传效应已经是让影迷们,甚至感觉到有点不厌其烦了。那么到底怎么样看待国产的大片?国产大片的这种繁荣还能够延续多长时间?
今天我们就请到了几位嘉宾,这位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副院长彭吉象老师,这位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苏牧,这一位是《电影故事》的杂志主编金娜,相信《电影故事》,可能很多影迷们都选购过,所以也都知道。刘浩导演,也是青年导演,非常出色的,也是毕业于电影学院的。所以今天就要谈一谈大片。
说大片,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些年的国产大片都有哪些吸引了你的眼球。
解说:
上个世纪末,美国大片进入中国。每年,中国电影的票房盈利比例60%是好莱坞的大片,30%是香港电影,10%是国产电影。新世纪到来,中国大片接踵而至。无极,票房1.9亿元,夜宴票房1.3亿,满城尽带黄金甲票房2.5亿,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中国三大导演转入大片制作,中国的大片时代到来了吗?
主持人:
刚才那么多的大片,基本上我每一部都看过了,从《英雄》、《十面埋伏》到《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基本上一部没落。“大片”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是指什么呢?投资大、制作大就是大片,是吗?还是说什么样的算大片?有没有一个标准?
苏牧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我觉得应该说还是投资大,另外还是包括很多的东西,包括它的宣传、整个阵容,但是它应该是因为投资大才有宣传整个阵容,包括它的影响。
主持人:
票房高,它应该有一些指标。
苏牧:
票房未必高。
主持人:
投资大,阵容广就是明星加盟,还有得是名导演。
彭吉象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国产大片主要从进口大片这么来的,首先是由进口的外国大片,好莱坞的大片,好莱坞的大片为什么会兴起呢?是因为90年代电视出现以后,对电影冲击很大,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电视发展很快,甚至有人说好莱坞的电影会死掉,结果好莱坞就另辟蹊径,他们就自己拍了很多大片,高成本、高投入、高产出,这样的一些大片,甚至还用了高科技,就这样有了外国大片,外国大片有了之后,我们现在等于借用了进口大片。
主持人:
而且确实也是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彭吉象:
对。
主持人:
所以马上就被中国的导演们,或者投资人、制作人一下发现了。而且确实也是到目前为止,国产大片的票房还真的是非常看好。我们可以一起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解说:
2006年12月15日起,全国城市影院全线上映张艺谋新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不少影院售票处前排起了100多人的长队,有些影院甚至还需要提前订票才能看得上。有人这样形容观众的观影狂潮:“售票窗口像春运”,“百元大钞堆成山”。
据广电总局统计,2006年全国票房排行榜结果如下:
《满城尽带黄金甲》2.5亿
《夜宴》1.3亿
《达.芬奇密码》1.05亿
《金刚》1.02亿
《霍元甲》1.01亿
《宝贝计划》9700万
《碟中碟3》8300万
《海神号》6893万
《墨攻》6700万
《超人归来》6254万
在前十名中,国产电影占据5个席位,但比进口大片高出一亿两千多万元,占据票房总数的56%。中国影片已经连续四年战胜进口影片,名列排行榜首位。
主持人:
刚才我们看到从票房来看,确实国产大片到目前为止真的是全胜,全胜的战绩。但是说实在的,给我个人的感觉,我今天就想求证一下,我一直不知道是自己的对特感受,我看了这几部大片以后,我就觉得这些所谓的大片,好像只剩下一个大制作和高票房了。
彭:
大场面、大制作。
主持人:
但是其它的,我觉得没剩下什么。我以前说大片的感觉,我说一个好的电影应该入眼、入脑、入心,但是现在他们只满足了入眼,入脑都记不住是什么,入心更提不上了。我也想听听几位嘉宾,你们跟我是不是一样?因为你们是电影业界的人士。
彭吉象:
简单的概括这几部大片,叫座不叫好,看起来票房很好,刚才看了,但是基本上不叫好,从媒体到观众,我看普遍是批评比赞誉得多的夺。
苏牧:
主要还是故事的问题,故事问题后面,就我个人觉得还是一个态度问题,制作整个电影的一个工作态度的问题。
主持人:
因为一个好的电影,核心、故事情节得打动人。
苏牧:
下面聊天你说得特别对,就是摄影非常漂亮,它的美术非常的绚丽。
主持人:
它可以获最佳服装奖、最佳摄影奖,但是绝对不能获最佳故事片奖。
金娜
《电影故事》杂志主编:
这个事情跟好莱坞也是一脉相承的,因为我们本来有大片这个东西就是跟好莱坞学的,但是其实好莱坞一年也出产特别多的商业大片,然后也有一些比较有艺术追求的电影。你看奥斯卡也会特别明显,一般来说大片也是只拿技术类的奖项。我是现在觉得,可能也是观众对我们的几大导期望特别高,因为他们本来指导商业大片出身的人,他是有一个转型的过程,他们不是没有艺术追求的人,然后突然之间他们拍出这样的电影,然后大家对他可能是一个心理落差,就一下子觉得失落了。
主持人:
其实我们的期望值不是很高。
苏牧:
我不太同意她的意见还是片子没有做好,就不是大家对他的期望值非常高,他有问题,而是他确实片子没有做好。
彭吉象:
不是说这些导演不会拍电影,而是这些导演不太会拍商业大片的电影,因为他们原来是拍艺术电影的。张艺谋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后,张艺谋自己有段讲话,讲得很好,说我们以前都是拍艺术电影的,现在转过来拍商业电影非常不熟悉,我觉得是真心话,现在只是个实验阶段。
主持人:
刘浩作为青年导演,如果这些大片交给你拍,你会不会拍得比他们更好一些?
刘浩
青年导演:
一是这种可能性没有,第二我也不会拍,因为还是那句话,做我最擅长的。比如说在一个即便有这么一个很宽容的环境,有一天有这样的环境让我制作的话,我觉得还是自己要很冷静,我擅长的,我一定会去做,我不擅长的,像苏老师刚才说的还是要说不,因为牵强的事,做了最后可能会适得其反,何必呢?
金娜:
我觉得现在是一个大片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让他们尝试,这个尝试本身是也价值的。
主持人:
所以转型也不太容易。刚才说到冯小刚,我们就拿冯小刚转型前后的作品来比较一下,再看看。
画面提示:电影《手机》片段
电影《天下无贼》片段
主持人:
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冯小刚转型之前的作品,我们再来看看他转型之后拍的这部《夜宴》。
画面提示:电影《夜宴》片段
主持人:
这样吧,我想先问问几位,你们觉得更喜欢他转型以后的这部《夜宴》呢,还是更喜欢他转型以前的那些作品。
金娜:
毫无疑问是之前的作品。
彭吉象:
他非常可惜。如果他的沿着《天下五贼》这条路拍下去,不断的拍出一个系列的喜剧片,很有可能拍出中国的卓别林式的系列喜剧片。
苏牧:
《甲方乙方》在电影界的地位非常高,我们现在缺乏对它的研究。《甲方乙方》它的那种机智、幽默,写的北京人,包括中国市民的心态,但是那个心态后面所包含的非常丰厚的社会影响。
主持人:
每一部都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手机》,到《大腕》,就是最起码,我觉得基本上每一部都很好。
彭吉象:
一直到《天下无贼》,我觉得是个他喜剧的高峰,《天下无贼》写出了一点像卓别林那种。
主持人:
笑中带泪。
彭吉象:
含着眼泪的喜剧应该是喜剧的最高境界。
主持人:
我相信可能很多人看到刘若英流着眼泪吃烤鸭,很多人都会觉得心里被触动。但是他为什么就转型去拍大片呢?这不是浪费吗。
刘浩:
我觉得他是觉得他拍了,我也拍一个,还是没沉住自己,盲目的跟风。
主持人:
我们来看看观众的调查,他们到底更喜欢《天下无贼》、《手机》当中的冯小刚还是《夜宴》当中的冯小刚呢?
观众:
冯小刚之前的贺岁片,我比较感兴趣,《甲方乙方》,之前拍的《不见不散》,那种还是比较有意思。现在目前拍的古装片,我觉得,《夜宴》是他拍的,那片拍得有点,不是他的风格。
观众:
一下转型了接受不了,因为他的演员一出来,像《夜宴》一出来,笑场的比较多一点。
观众:
确实挺有气势的,但是好像缺少一些新意。
观众:
太单调了,内容太单调了,就是一个复仇故事。
故观众:
还是喜欢以前贺岁片的那种,比较轻松的那种调子,不喜欢以后这个,有点看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