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与姜文》
王朔:
不知道王朔本人会不会同意这样的观点:《动物凶猛》是王朔最好的小说。
姜文曾经这样评价王朔:“王朔是中国‘伟大’的作家”。
当时有人追问姜文:“王朔伟大,那鲁迅怎么办?”
姜文回答:“鲁迅也伟大,中国这么大,只有一个伟大的作家够吗?”

如果就小说《动物凶猛》和王朔的部分人格来讲,我同意姜文的观点。
遗憾的是:几年前,我看到了王朔的新作《看上去很美》。
我不禁生疑:《看上去很美》的作者,曾经写出过一部如此有力量的作品──《动物凶猛》!
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编剧和作家来讲,王朔是对当代中国电影影响最大的人。我指的不是当代中国电影中有多少部电影改编自王朔的小说,而是中国电影人物、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涵,与王朔小说的精神内涵一脉相连。
在王朔众多的小说作品中,《动物凶猛》是王朔最好的小说。据说,王朔本人对《动物凶猛》也是宠爱有加,而对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王朔的评语是:“叹为观止!”
按照姜文的说法:姜文与王朔同样“伟大”。
姜文: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中国最好的电影。”
注1
在我的著作《荣誉》中,我曾经明确地表达上述观点。《荣誉》出版后,许多人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甚至不以为然。
这首先涉及到一个评价艺术作品的角度问题。也就是说,评判《阳光》有不同的角度。世界是多样化的,角度也该是多样化的。当然,也有个人好恶的主观因素。就像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人。我们和这些人的关系各种各样。但是,其中有一种是激动人心、铭心刻骨的。我们管它叫做“友谊”和“爱情”。
从94年《阳光灿烂的日子》拍摄完成到今天,时间过去了11年。这期间,中国大陆又拍摄了许多优秀电影,包括姜文自己的电影。我依然坚持我对《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观点: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中国最好的电影。”
姜文讲:“‘阳光’不是拍出来的,是找出来的,原本它就存在。我后来觉得,仿佛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我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有时,不是我有意识地在创作,而只是觉得非这么做不可。为什么这样做,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我觉得,我知道什么是不行的,剩下的行的是原本就存在的……”
“电影是梦,这群人已忘掉了自己溶入了梦当中。我们的梦是青春的梦。那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国家中的一群处于青春期的人的故事。他们的激情火一般地四处燃烧着,火焰中有强烈的爱和恨。如今,大火熄灭了,灰烬中仍噼啪作响。谁说激情已经逝去?!一个个难以记忆的方块字竟然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画面,你怎能不感叹电影的魅力。”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中国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一部极端个性化作品。其实,用“个性化”来定义《阳光》,来形容《阳光》与姜文的关系已经不够。我想用一个比喻来形容《阳光》与姜文的关系:
姜文是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而生,而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也一直在等待着姜文的到来。
《阳光灿烂的日子》与《动物凶猛》:
《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动物凶猛》有些“偶然”。
“王朔是1991年年底给我的《动物凶猛》。他很不在意的,好像是在说别的事,顺带给我的。他说:‘这样得了,你就拿去看吧。'我也很不在意地拿了过来,还继续跟他谈别的事。回家已经很晚,大约两、三点钟吧。临睡前总想看点什么,顺便拿起王朔给的小说,一看就没放下。看到什么时候?好像天都亮了。我当时就觉得这应该拍电影。于是问自己:王朔为什么不直说呢?说你就拿这个拍电影呢?”
如同姜文所说,姜文是在突然之间,甚至有点鬼使神差、命中注定地与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相遇。姜文立刻喜欢上了《动物凶猛》。并想把《动物凶猛》拍成电影。于是,姜文请王朔担任编剧。王朔不肯。
“记得很长一段时间,我鼓励他,让他改,他不肯改,为什么不改,他说得很模糊,只说帮我推荐别人。过了一段时间,他干脆说:‘我也别推荐别人了,我就推荐你吧。’在这之前,我和他谈过对小说的看法以及我想拍的东西。可能这让他感觉到:‘我改还不如你改。'这个时候,我还没有想自己改,我不相信自己能改,后来是被逼无奈,我也没钱请别人,王朔又不愿意改,就只好自己做了。”
就这样姜文成为了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编剧。
92年6月13日,姜文完成了剧本。王朔曾经这样调侃姜文:“剧本写了几个月,拿出来时比小说还长,大概七万多字。我学习了一下,知道电影剧本怎么写了。可叹我混了这么些年,确实有些时候是欺世盗名。”
表面上看,从小说《动物凶猛》到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确有许多“偶然”之处。如那天王朔把小说给姜文,如姜文破天荒地把自己关在小屋里成为电影编剧,等等。但是,仔细想来,“偶然”中包含着“必然”。
姜文、王朔二人间存在着某些深刻的联系。我指的不是他们年龄上的接近,他们年龄相仿,生活在同样的时代。也不是他们生活、生长的地域接近,他们同样生活、生长在北京,甚至他们同样是部队“大院的孩子”。当然,他们之间可能也不会存在着“爱情”。
“看了这部小说,我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涌动。王朔的小说像针管插进我的皮肤,血‘滋'地一下冒了出来。我不能判断他的文学价值,我总是把文字变成画面,我自觉不自觉总是把小说翻译成电影。我一看到这部小说,就闻到了味儿,就出现了音乐……在《动物凶猛》中,我找到了我当时自己认为的一种真实,这种真实还是主观的……我一再强调我的迷恋,我的欲罢不能……我是摸着我的心来写、来拍的,而我觉得王朔的小说也是这样一篇小说。”
应该讲,姜文对王朔小说《动物凶猛》的认识准确、细腻、深入。或者说,姜文与《动物凶猛》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共振”。所以,尽管表面上王朔将小说《动物凶猛》给姜文是“很不在意的”,“顺带给我的”。其实,王朔岂是“很不在意的”!正是王朔对姜文的选择,表现了王朔的眼光和不同凡响。
反过来讲,王朔遭遇姜文也是幸运的。姜文的电影使王朔的小说得到了最大程度、最为精彩的弘扬。或者说,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为小说《动物凶猛》插上了翅膀。
《阳光灿烂的日子》公映之后,一直有人在谈《阳光灿烂的日子》与《动物凶猛》之间的关系。说来有些让人不解:喜欢、不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原因,好多是因为电影与小说之间的“像”与“不像”。“像”与“不像”几乎成为了这部电影改编成败的关键。
其实,“像”与“不像”并不重要。小说是王朔的,电影是姜文的。电影与小说之间的关系是它们之间血脉相连的精神实质。
姜文讲:“王朔的小说就像是引线和炸点,把埋在我心里的东西炸开了。我每次在翻小说写剧本时,都是在找炸点,在炸开的瓦砾里面去找。王朔的小说有这样的力量,有这样的爆破力。这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炸开之后,有多少是小说里的,有多少是我自己的,我已经不是很清楚了。但我知道,精神还在,因为王朔的小说,使我很清楚地摸到了这根筋。”
注1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与小说《动物凶猛》之间的关系是:小说《动物凶猛》中的精神实质,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蓬勃,跳荡。
——摘自《太阳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