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苏牧专栏文章 |
07年新年将至,我们不禁展望新的电影。汤姆·提克威1965年出生,13岁进入电影界。1993年拍摄处女作。《罗拉快跑》是他1998年的作品。该片使他一夜成名。《罗拉快跑》的意义不是一部电影的意义。它代表着一个新的电影时代的开始。
《罗拉快跑》多次获奖。汤姆·提克威对于获奖未必看重。他看重网民对的反应。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境外的电影网站中,无论是谈论次数、喜爱程度,到影片在电影史上所具有的地位,《罗拉快跑》都在前10名或者前20名之列。
汤姆·提克威是个电影神童,更重要的是:他是我们这个特殊的时代——“视听时代”的产物。
网站上这样介绍汤姆·提克威。他从小整天泡在电视机和电脑前。他是欧洲“电脑游戏界”小有名气的电脑游戏高手。据说,你夸奖他电影拍得好,他不以为然。可是,你夸奖他电脑游戏打得好,他会请你吃饭。
“文字一代”的主要特征是:他们的知识、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文字。
“视听一代”的主要特征是:他们的信息、知识的来源主要是电视、电脑。到现在,已经是“网络一代”、“·COM一代”。
其实,对于“视听一代”来讲,电视、电脑不仅是他们信息、知识的来源。电视、电脑更是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据统计:一个60年代以后出生的美国孩子,平均每天5、6个小时在电视、电脑前。他们对社会、世界的认识源于电视、电脑,电视、电脑影响了他们的言行乃至思维。如果你问一个今天的美国孩子:纽约是什么样子的?非洲是什么样子的?他不会回答他们的眼睛中看到的纽约、非洲。而是会告诉你他从电脑、电视等视听媒介中看到的纽约、非洲。所以,“视听一代”的父母,不是给他们带来生命的形体上的父母。他们的父母是电脑和电视。
汤姆·提克威出生于60年代中期的德国,属于典型的“视听的一代”。他是在电视、电脑、在游戏机和MTV中长大。
要特别指出的是:《罗拉快跑》是一部视听一代的作品。
①、电脑游戏人物:首先,《罗拉快跑》的主人公罗拉是世界最著名的电脑游戏人物。1996年美国“EIDOS”公司推出电脑游戏《古墓丽影》,一经推出,立刻受到全世界电脑游戏迷的喜爱。到2001年,《古墓丽影》游戏已经推出五集。对于“游戏玩家”来讲,他们天天和罗拉在一起,罗拉简直就是他们家中的一个成员。
②、电脑游戏:电影《罗拉快跑》就是一部罗拉闯关的电脑游戏。我们可以想象:西方的电影院中,众多的电影观众(他们中许多人就是和汤姆·提克威一样的电脑游戏高手),节日般地聚集在一个共同的场所,他们和罗拉一起快跑,和罗拉一道“共振”,和罗拉一同一道一道地“闯关”!
总之,从汤姆·提克威的电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与当前世界盛行的、包括斯皮尔伯格在内的主流的、绝大多数的电影制作者的巨大区别,感受到视听时代的鲜明烙印。汤姆·提克威的电影使我们嗅到了新的时代、新的电影的新的气息。
《罗拉快跑》对中国电影影响巨大。我们能从无数中国电影中看到《罗拉快跑》的影子。冯小刚《手机》的开头与《罗拉快跑》如出一辙。陆川的《寻枪》是对电影《罗拉快跑》的全面模仿。至于罗拉的大叫,在周星驰的《功夫》中变成了“狮吼功”。我没有看到一部外国电影,会对中国电影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在我任教的电影学院,学生拍摄的短片中到处可见《罗拉快跑》的影子。这些作品深受欢迎。这些作品有些已经获奖,并引起轰动。面对这些作品,一些教师颇为意外。我认为:根本不该意外。因为:
时代变化了。今天的学生,他们是崭新的、汤姆·提克威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