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简报201——工作室成员杨敏敏老师研修学习心得
(2018-11-27 18:27:46)分类: 工作简报 |
2017版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第一性质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关键在“运用”二字。语言是有其规律性的,而实现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一个操作性的过程,是要培养学生“言语”的能力。其综合性不仅仅在于所涵盖的历史、文化、科学等领域,更在于语文课程对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升、人性的塑造、价值观念的建立等诸多方面的作用。而其实践性是学生在语文教学的问题化、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的一种习得感。
语文课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主阵地,是我们呈现语文这门课程生命价值的主要途径。在这一方土地上有我们共同坚守的信念,也有我们各自的风格和不同的浸润学生的方式。但,唯有有人的课堂,才是有温度的课堂。
唯有教师的眼中有学生,课堂才会有平等交流的氛围、才能碰撞出思想的异同、才是生成的课堂。语文课堂不应该教师对知识的固化呈现,不应该是教师对教材权威解读的宣讲台。语文课堂需要的是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不断产生共鸣或认知冲突,而促使学生产生思考、产生疑惑,继而形成自我认知,构建起自己的经验知识。语文课堂需要的是我们陪同、引领学生与未知的语言、未知的文学相遇,使其在和同伴、师长及自我的对话中,感受语言、文学的无限性,从而形成自我的认知感受。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着不同生命体验的个体,语文教师要有一份求同存异的心态,在真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发光、发亮。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中称之为语言构建与运用,这是语文学科的“本分”。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要有较强的设计教学、设计课程的能力,要以问题化学习、体验式学习的观念为教学的理论支撑。问题化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系统化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主阅读产生的细节化问题梳理、归类,形成问题体系。这一梳理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语文学科思维的培养。在对学生的问题系统化梳理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文本的体例特征和教师的问题引导来完成对教材的解读。从而实现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思维去解决生活学习当中的语文问题的目的。而体验式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转化为技能、提升为素养时,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便是体验。语文课堂始终应该是一个听、说、读、写的过程。让学生在聆听中学会捕捉,在表达、交流中体现情感,在阅读、体味中领悟思想,在写作中拓展、深化思维。而语文课堂中的每一次聆听、每一次探讨、每一次阅读、每一次表达都应该关注学生的切实参与和真实体验。当我们形成了问题化、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信念,并将之融入我们的教学设计时,才算是开始了眼中有人的第一步。
我们要大胆地将文本下放,捕获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以学生阅读感受之后的问题为教学的起点,以文本的共性问题为基础,来进行教学设计。语文课堂需要的是一个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落实课堂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实践参与的设计。其设计的核心是教师要巧妙的整合“学习任务”,紧抓“语文实践”。让学生在课堂的任务情景中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活动过程中完成活动自测,获得语文课堂的习得感。
在整个语文课堂中,高效的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的是我们的极强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需要我们时刻去关照学生,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参与度、课堂的生成,并在即时的生成中调整我们的课堂节奏。在我们所创设的任务情境中,尽可能地实现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实现语言的运用、思维的建立、审美的感受。
同时,语文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和责任。语文教学更是一场对文化感知和体悟的旅程。这其中有学生的收获,也有教师的成长。语文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浸润,它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文化意识与理解。所谓“文以载道”,中国传统文化中所饱含的人文情感、人文精神和道德意念无不蕴藏在浓厚的文化积淀之中。我们语文教学的使命便是:在潜移默化中用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思想精髓来感染和引领我们的学生。培养学生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和民族担当。这绝不是一句口号、一句空话,而是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语文课堂中来。
我们更应铭记:语文课堂是一方育人阵地。我们首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促成学生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提升其思维发展和审美能力、完成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我们更应该是一个引领者,一个引领学生探寻生活真谛的领路人。语文应带领着孩子们去感受生活、感受人情、感受世事,在其中获得体味、获得思考、获得成长。
语文教学从来都应该是以最本真、最质朴的姿态,于润物无声中感染心灵。
前路漫漫,责任在心。唯有语文教师以一颗赤子之心去探寻、去钻研、去开拓,方可引领学生见真人本色、品语文真味;感文字魅力、体语文情怀;评世事得失,承文化风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