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bqnb.com/news/Files/adminfiles/fanlixin/20080529/98%C3%A6%C2%B4%C2%AA%C3%A7%C2%81%C2%BE%C3%A4%C2%B8%C2%80%C3%A5%C2%8D%C2%8A%C3%A8%C2%AE%C2%A4%C3%A6%C2%8D%C2%90%C3%A6%C2%AC%C2%BE%C3%A6%C2%9C%C2%AA%C3%A5%C2%88%C2%B0%C3%A4%C2%BD%C2%8D%20%C3%A6%C2%8D%C2%90%C3%A8%C2%B5%C2%A0%C3%A7%C2%A9%C2%BA%C3%A5%C2%A4%C2%B4%C3%A6%C2%94%C2%AF%C3%A7%C2%A5%C2%A8%C3%A5%C2%B0%C2%86%C3%A4%C2%B8%C2%A5%C3%A6%C2%83%C2%A91.jpg 赈灾捐赠最怕“空头支票”" />
1998年我国南方发生特大洪水,全国众多企业慷慨捐助,然而6亿元募捐款竟有一半没到位。今年年初的雪灾,湖北省共接受捐款1.06亿元,而实际到账仅7383万元,有3000多万元是“空头支票”。(5月28日《北京晚报》)
人类遭灾,是企业挺身而出、回馈社会的时候。但有的企业,却借此上演“捐赠秀”,开“空头支票”。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相关法律法规严惩这类行为。
无论是1998年的抗洪救灾,还是今年年初的雪灾,都有不少组织和个人踊跃捐助,令人钦佩。但有的企业在公开承诺捐款数额后,却一直不予兑现也不打算兑现。这不仅亵渎了赈灾的圣洁与郑重,更亵渎了企业最起码应该恪守的诚信。
众所周知,在自然灾害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时,企业知恩图报,慷慨解囊,是企业公民履行义务的表现。目前,震灾当前,我们在倡议更多企业积极赈灾的同时,也希望那些当初承诺捐助的企业,要尽快兑现承诺。
从社会道德的角度而言,人们普遍是认可或者追求善举的。当民众发现自己被愚弄之后,对玩儿“捐赠秀”的企业不再信任乃至进行抵制,这是做任何广告都无法弥补的。
赈灾捐助是一种“良心工程”,没有谁指定和“摊派”。正因如此,对实施捐助和承诺捐助者,媒体大多做了“实名”的公开宣传,企业也享受到了难得的“形象广告”,在某种意义上讲,这可视为是一种回报。得到回报却不履行捐助承诺,何以对得起社会?
当然,有的企业承诺后没有兑现,可能有外人不知的原因。但不管怎样,都应恪守诚信。自然,不单是企业,所有参与赈灾的捐助者,都应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