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高职生胜出是用人观的成熟
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哪个更受用人单位欢迎?昨日,湖北人才网公布的数据显示,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大战中占了上风。(武汉晚报4月7日消息)
按理来说,高学历的毕业生应该比低学历的更容易被用人单位所“青睐”,因此相对而言本科毕业生应比高职高专生的求职更为容易。然而,事实上相反了,高职高专生却站了上风,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根据笔者十多年来在企业工作的了解,原来是如下的原因所致。
一。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定义有了真正的理解。过去,人们对“人才”的理解,大都侧重于高学历者。然而,如今人们对“人才”的理解为具有一技之长者。高职高专生由于他们所学的专业,一般都侧重于某个职业或专业,尤其是高职生的所学非常地对应社会的“七十二行”,所以他们在毕业后都可学到一些实用的技能和本领,在进入用人单位后很快就能轻车熟路地上岗作业,因此相当地“对口”。这是本科甚至更高学历生所不能相比的,而且在实际情况和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在求职时更为“吃香”。所以,高职高专生在求职时比本科生更为容易。
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稳定性很看重。如本科(含)以上的高学历者相对于高职高专生,其稳定性是不及的。许多本科生认为自己的学历高,于是就好高务远,在求职时眼光都放在一些高职位上“左顾右盼”地东选西择,于是无形地缩小了自己的就业圈子。而高职高专生,他们的择业要求就相对低些,于是很容易找到工作。在进入用人单位后,高职高专生和本科生也表现出不同的工作“态度”。本科生进去后,认为自己是个“人才”,觉得鱼大塘小太屈才了,于是非常地“不安分”,一边工作一边还在继续寻找更高的职位或更好的“理想”工作,当他们在短期的受训再次谋得更好的职位后就一拍屁股“跳槽”走人了。而高职高专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后,由于工作得心应手和认为自己没高的学历做“资本”,所以随遇而安性相对较大,于是在用人单位的稳定性就相对高些,深受用人单位的“喜欢”。所以,高职高专生在求职时比本科生更为容易。
三。高职高专生群体比本科生群体越来越小。在近些年来的大学扩招后,本科生越来越比高职高专生多了。而且,在这知识爆炸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更看重学历了,并认为学历越高就越不会被社会所“淘汰”,于是大家就拼命地往本科甚至更高的学历蜂拥而挤,这就更造成了本科(含)以上的毕业生比高职高专更多了。于是,高职高专生群体因小而竞争性亦小了,而且还出现“物以稀为贵”的优势了。而庞大的本科生群体,就显得有些僧多粥少和庙少了,于是就增大了失业的机遇和比例。所以,高职高专生在求职时比本科生更为容易。
因此,要改变目前的本科生在求职时比高职高专生更难的现象,除了在教育根本体系上的改革,让如本科(含)学历以上的学生具有实用的技能和本领外,本科学历以上毕业生还要“端正”自己的择业和从业心态。
武汉晚报版本
|
|
梁萍
昨天的《武汉晚报》报道,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哪个更受用人单位欢迎?昨日,湖北人才网公布的数据显示,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大战中占了上风。
虽然有些无奈,但这反映了用人单位对“人才使用”更加务实和理性。
高职生所学专业,一般都有较强针对性,甚至完全是看米下锅,量体裁衣,在学校就可学到实用的技能,就业后很快就能轻车熟路地上岗作业。
另外,高职生相对“稳定”。不少本科生认为自己的学历高,于是好高骛远,不但就业时东选西择,暂时就业后也大都不能安心本职工作,骑马找马。高职生相对而言,没有高学历做“资本”,随遇而安,反而相对稳定。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从数量上说,高职高专生群体比本科生小。近年来大学扩招,本科生数量越来越多,含金量相反越来越稀薄。高职生反而显现出“物以稀为贵”的优势。
这种相当现实的“用人观”,实际上是用人观的实用性和成熟性的体现。其实,这也应当给本科教育一些提示,比如,教育教学内容上,是否能向高职高专学习,更多一些针对性、贴近性,教材是否也能紧随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还有,加强实践和动手的训练也应当是本科生另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毕竟,从整体而言,系统而扎实的本科教育还是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的。
另外,本科生的就业心理是否也需要调适?“天之骄子”的称呼似乎并不适合现在的就业形势,而且,凡事从小事做起,才是成功的入口。
|
|
加载中,请稍候......